□本报评论员冯军福
近日,有媒体做了一项关于“2020全国两会青年期待”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1.5%的受访青年表示今年会比往年更关注全国两会,52.6%的受访青年期待就业创业相关议题,仅次于民生保障(54.7%)。如何做好青年就业工作,再次成为今年两会备受关注的话题。
就业,一头连着企业生存、经济发展,一头连着千家万户、民生冷暖。尤其是大学毕业生等青年群体,是我国就业群体中的重点对象,从青春散场到步入职场,是他们人生当中的一个重要转折。往年的这个时候,不少毕业生已经拿到了心仪的offer,正在校园里忙着论文答辩、拍毕业照、吃散伙饭。不承想,因为一场疫情的到来,很多制定好的计划被打乱:年前公布的招聘计划,年后突然宣布取消;学校迟迟没有开学,线下的校园宣讲、招聘活动无法开展;说好的年后外出实习泡汤,转正的机会溜走……
据教育部公开数据显示,今年应届高校毕业生比去年增长40万人,达到874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史上最难毕业季”“这届毕业生不容易”的话题再度冲到微博热搜榜。一边是激增的毕业生数量,一边是锐减的招聘需求,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诸多挑战。
解题过程中,有一种巧方法:变量越多,越要学会抓不变量。在影响就业外部因素增加的条件下,解决青年就业难题的“不变量”是什么?
首先是信息通畅、供需对接。眼下,企业复工复产正在各地全面推进,用人需求也在逐步释放并加大,在毕业生和企业之间搭建信息平台,实现供需双方的精准匹配对接,是解决当前青年就业难题的“不变量”。此前,教育部联合地方、高校以及招聘网站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提供大量岗位信息和就业指导服务,我省各地也在鼓励和探索网络招聘会、网络面试等新路径、新模式,利用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做好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供需对接工作。
当然,解好就业难题,仅靠“牵线搭桥”还不够。最大限度增加用工需求,拓宽毕业生流出渠道,同样很重要。毕竟,饭碗不足,就业观再美好,也是一厢情愿。经过这次疫情,我们发现,诸如在线消费、医疗健康、无接触经济等领域非但没有受到冲击,反而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而这些领域恰恰比较适合青年人从事。在此基础上,政策再推一把、高校再帮一把、企业再拉一把,不仅能为毕业生提供展现才华的舞台,也能进一步助推新兴产业的发展。此外,扩大今年硕士、博士、专升本的招生规模,对教师、护士、律师等7项职业资格实施“先上岗、再考证”阶段性措施,也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选择。
常言道,人难我难莫畏难,关关难过关关过。对于毕业生等青年群体来说,尽管在迈出进入社会的第一步时,遭遇了一些波折,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并没有变。在“贴心”政策的帮扶下,相信他们一定能够克服困难,转危为机,开启更加精彩的人生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