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来贺:永远的旗帜

2012-03-30 10:47:42 来源:  评论:0 点击:  收藏

记者代娟 A 口述人:冯铭鑫,新乡日报社原总编辑 想起老书记史来贺,要说的话说不完。史来贺这一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一心装着群众,非常可敬、可赞,永远值得人们学习。 一个人,一个村庄,1.5平方公里...

记者 代娟

 

    A 口述人:冯铭鑫,新乡日报社原总编辑 


    想起老书记史来贺,要说的话说不完。史来贺这一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一心装着群众,非常可敬、可赞,永远值得人们学习。


    一个人,一个村庄,1.5平方公里,50年来,史来贺的最大特点在于坚持,在一个点上的无限坚持。在我看来,史来贺始终坚守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念不动摇,非常了不起。


    1961年,我到新乡县广播站当站长,开始近距离接触史来贺。那时候,史来贺已经带领刘庄完成了土地改造工作,并挖沟修渠引来黄河水,为保证全村旱涝保收打基础。接着,他们还成立了由干部、技术员、老农组成的科研小组,1957年就取得了千亩棉田亩产55.5公斤的好成绩,遥遥领先于当时的全国平均水平。我接触刘庄和史来贺时,刘庄已经轰动全国,史来贺也是闻名全国的植棉劳模。


    史来贺50年如一日,一心一意谋发展,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道路。在解决群众温饱问题后,上世纪70年代,刘庄又开始瞄准乡镇企业,建立奶牛场、纸厂、机械厂,滚动发展,“小喇叭响全国”的美誉标志着刘庄的经济上了一个大台阶。此后,砖瓦窑、奶粉厂、现代化的化工企业等企业陆续兴建。上世纪80年代,他带领群众建起生物制药厂,用高新技术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上世纪90年代,他把目光投向国际市场,引进先进设备,提高药品质量;进入21世纪,古稀之年的他又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制定了实现更高小康水平的规划……刘庄的发展脚步一刻也没停歇。


    史来贺非常有远见,他结合刘庄实际情况,坚持走集体主义道路,并把集体资金全部用到了村民身上。刘庄率先建成了楼房、办起了商店、卫生所和学校,并在1993年就实现了家家有空调,让村民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再一次让全国瞩目。在那个还没有“三化协调”概念的年代,刘庄已经早早走上了“三化协调”的新农村道路。


    史来贺身上的求真务实精神令人钦佩。1981年,我为刘庄写了一篇总结材料,将要被刊登在《人民日报》上。为了里面的几个数字,史来贺一点点核对,一点点计算,更是挨个开党员会、班子会和全体村民大会讨论,生怕虚报了一点儿。后来,写到刘庄的每一个数字,我都要自觉先核对多遍才放心。


    如今,史来贺已经去世近10年,可他的精神永驻,风范长存。他的业绩、思想、作风和高尚的品质长存,激励着我们自强不息,奋力拼搏,为全面建设幸福新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而努力奋斗。

 

    B 口述人:白家凡,新乡日报社总编室原主任


    1974年,我在新乡县委宣传部通讯组工作。


    作为在上世纪50年代就闻名全国的刘庄,在当时算得上是个新闻上的风向标。任何一项政策出台,任何一个政治事件发生,大家都要先看刘庄什么反应,刘庄要怎么做。所以,我的工作时间,大多是瞄准刘庄的一切动向,基本服务于这个出典型、出新闻的村庄。


    我家在小冀,离七里营镇有3.5公里,再到刘庄,还有2.5公里。那时候,我们没啥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写稿的时候没什么资料好查,有时候一个数字要核对好几天,所以新闻采写的过程很长。有时候,为写一篇备受关注的新闻稿件,我会吃住在刘庄,甚至一住一个月。那时候,在刘庄走上一圈,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跟我打招呼。我听到最多的是,跟着史来贺,生活有奔头!


    接触史书记20多年来,我认为,史来贺不仅仅是个农民、村干部、植棉劳模,更是个农民政治家。半个世纪以来,他牢牢把握农村的发展走势,并顶住各种压力发展集体经济,不跟风、不盲目,非常有政治智慧。1956年,上级要求“小社变大社”。他认为这脱离于当时的农村实际,不如一村一社有利于发展生产,并顶住压力成立刘庄自己的高级社。在“大跃进”岁月里,浮夸风盛行,上级要求放高产卫星,史来贺只搞了3亩试验田,以至于后来在“文革”中被批为“黑劳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大改革面前,史来贺针对刘庄当时集体工副业发达、农业比重仅占10%的情况,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建立了符合刘庄特点并吸收家庭承包优点的新的集体经济体制。


    在史来贺身上,也能看到当今农村“能人”经济的体现。刘庄的发展之路源于有史来贺这个带头人和他带出的好班子,这是刘庄这面红旗50年不倒的重要原因。史来贺说,当干部要为群众着想,不能怕吃亏,工作劳动不能怕出力。如今,放眼望去,哪个村有了好的带头人,哪个村就会有好的发展。


    史来贺是一个真正“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人,这种高尚品德伴随了他一生。从当干部那天起,他一直按群众平均水平拿工分,上级规定给干部的补贴,他一分也不要。1965年,他开始拿国家干部工资。群众收入比他低时,他把工资交给集体,按劳动力平均水平分配;群众收入超过他时,他仅拿自己的工资。村里盖两层新楼时,他在6年之后才和最后一批群众搬进新家。在我看来,这种舍己为人、执政为民的理念,啥时候都不过时。


责任编辑:No.005

关于 史来贺 永远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