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去“空巢青年”的失落

2021-03-04 10:38:55 来源: 南方网 评论:0 点击:  收藏
全国政协委员胡卫提交的一份《关于推动“空巢青年”群体向“筑巢青年”群体转变的提案》引起关注。这位委员认为,在尊重对独居甚至独身的个体生活方式选择的基础上,应该进一步加强国家和社会支持力度,引导“空巢青年”向“筑巢青年”转变。

  近年来,“空巢青年”屡屡提上两会议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切中了现实:以往,人们一般对“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关怀有加,现在却突然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与父母及亲人分居,单身且独自居住(主体以租房为主)。据统计,2018年就有超过7700万独居状态的“空巢青年”,预计2021年,“空巢青年”数据会上升到9200万。

  必须承认,“空巢青年”作为一种居住方式甚至生活方式,多数时候只是年轻人的自主选择,不可轻易作价值评判。这是一个属于奋斗者的时代,年轻人背井离乡,在城市从头拼起,经历独居的“中空”状态是很正常的。只要心态不空、理想不空,耐得住寂寞,挥洒着拳脚,他们迟早会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成就自己丰富而饱满的人生。

  但也要注意到,理想和现实有落差,“空巢青年”在某些情境中很可能意味着一种被动选择——不少人满怀对未来的憧憬,却发现很快坠入了孤独:他们被工作牵绊着,没有时间找朋友玩乐,谈恋爱只能随缘……他们并非对“筑巢”没有期待,但由于各种现实因素,只能困在“空巢”里。对这样一个群体,国家和社会层面的关心支持很有必要。

  比如,有的“空巢青年”,背后凸显的是心理认识短板。随着经济实力、个体意识增长,很多人在个体自由和组建家庭之间徘徊不定,对构建亲密关系存在心理障碍。这就需要相关部门采取措施,切实改善“空巢青年”群体的身心状况和婚恋难题。这位政协委员建议开发社区服务等模式,提供“爱的课程”“家庭实务课程”等,是比较有针对性的。

  有的“空巢青年”,背后凸显的是婚恋社交短板。步入社会以后,年轻人新拓展的社交空间几乎都与工作有关,他们渴望亲密关系,但对现实生活的参与度不高,往往沉溺在“虚拟社交”状态中,或者转而向婚介机构求助。这就需要妇联、工会、社区等介入其中,组织各项公益服务活动、青年联谊活动等,提高年轻人的社交参与度和社交粘合度。

  还有相当一部分“空巢青年”,没有足够的机遇在城市扎根生长。他们许多人想结婚,也有合适的婚恋对象,对大城市充满了向往,但城市并没有真正接纳他们,高企的房价让人望而却步,政策的波动让人犹豫不安。对这种现象,相关部门应该更多从现实角度出发,积极完善“筑巢青年”的易居机制,让这些年轻人下定决心落巢、筑巢。

  概而言之,一个年轻人是否“空巢”,这固然是其个人的自由。但如果是无可奈何的被动之举,则意味着社会还需要关注他们,拂去他们的失落,让他们感受到爱与温暖。(王庆峰)

 
责任编辑:杨瑞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