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果静
“假结构性存款”容易误导投资者、不利于资源有效配置、无法真实反映市场风险,反而可能抬高市场利率,扭曲市场定价,甚至滋生资金空转套利等行为。当前结构性存款规模的持续较快下降,已经显示出金融监管部门优化存款利率监管、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解决中小微企业面临的资金难题,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的决心。
一度火爆的结构性存款近期遇冷。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全国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余额降至6.04万亿元,与2020年4月末的最高点相比下降超过50%。
结构性存款虽有“存款”二字,但与人们熟知的存款并不相同,其指的是商业银行吸收的嵌入金融衍生产品的存款,通过与利率、汇率、指数等的波动挂钩或者与某实体的信用情况挂钩,使存款人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基础上获得相应的收益。可以看出,结构性存款与普通存款差异较大,存在一定风险。
然而,近年来有的金融机构打着“结构性存款”的幌子,实际上是在变相“高息揽存”。近期,银保监会对3家银行开出了罚单,罚的就是打着“结构性存款”幌子的“高息揽存”行为。部分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因为规模较小、网点偏少,吸引存款难度较大,因此不惜通过“假结构性存款”——即没有与金融衍生品挂钩的结构性存款,以较高保底收益率吸引储户,从而达到变相“高息揽存”的目的。
“假结构性存款”容易误导投资者。部分金融机构为吸引客户,对金融消费者的风险告知不充分,并将结构性存款保底收益率设定较高,导致部分投资者认为这种产品“稳赚不赔”。这不利于金融消费者充分认识相关产品的投资风险,不利于金融消费者投资风险意识的建立。
“假结构性存款”更不利于资源有效配置。“假结构性存款”无法真实反映市场风险,反而可能抬高市场利率,扭曲市场定价,甚至滋生资金空转套利等行为。正因如此,金融管理部门从2019年底就开始加大监管力度,将结构性存款保底收益率纳入自律管理范围,督促银行合理确定利率水平,并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在一系列监管措施之下,结构性存款的“虚火”明显降温。这有利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沿着资金链条来看,一旦存款市场竞争失序,银行揽存成本抬升,将进一步传导至实体经济。而优化存款利率监管,有利于打破银行“高息揽存”的现状,降低银行的资金成本,进而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
尤其对小微企业而言,小微企业议价能力较弱,银行资金成本较容易转嫁到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身上。前一段时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中小微企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生产经营成本明显上升,不少中小微企业资金紧张,生产经营面临困难。因此,必须维护存款市场竞争秩序,进一步引导资金成本下降,缓解中小微企业面临的资金难题,为实体经济让利。
当前结构性存款规模的持续较快下降,已经显示出金融监管部门优化存款利率监管、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的决心。接下来,帮助中小微企业应对冲击、恢复元气,仍需要金融体系提供有力支持,尤其是要继续加强对个体工商户、小店、商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稳定扩大就业重点群体的金融支持。同时,向内部深挖潜力,提升自身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能力,真正做到“敢贷、愿贷、能贷”,共同为中小微企业恢复和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