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泰地区塔拉特村——
红色旅游托起幸福生活
本报记者 胡仁巴
“我们要让游客有舒适的入住体验,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初夏时节,新疆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可可托海镇塔拉特村村民玛合巴丽·夏力哈尔与表弟在村里合伙开起民宿,引来慕名而来的游客。玛合巴丽·夏力哈尔对未来的旅游发展信心满满。
与玛合巴丽·夏力哈尔的民宿点仅隔5公里,在可可托海镇国家矿山公园景区,运营部经理谭胜利一有时间,就会为游客讲述父辈们在这里奋斗的故事。曾经的可可托海,因矿而生,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建设者,蕴藏了一个值得深入探寻的地方——“三号矿脉”,孕育出“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国争光”的精神。
近年来,塔拉特村184户牧民依托当地地质矿产和自然景观以及红色旅游资源,经营餐饮、住宿,销售手工艺品、黑加仑、奶制品等特色旅游产品,过上了幸福生活。
“目前,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富蕴县可可托海镇塔拉特村党支部书记赫巴特·毛力汗介绍说,2016年8月,该村被确定为“一村一品示范村”。
2017年底,当地挂牌成立可可托海干部学院,紧紧抓住三号矿脉、地质陈列馆等丰富的红色历史遗迹,将老一辈留下的卓越历史功勋呈现在学员面前。
2019年,当地在可可托海镇新建集学、游于一体的研学实践营地,塔拉特村也成为当地丰富多彩的红色旅游目的地之一。
“开展研学游,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不忘初心,继续前行。”谭胜利介绍。
阿克苏地区柯柯牙——
昔日荒漠变为绿色屏障
本报记者 韩立群
走进阿克苏柯柯牙纪念馆,眼前5幅卫星遥感影像图让人震撼。老照片是茫茫戈壁,沟壑纵横,寸草不生;新照片绿色出现,面积不断扩大,最后是大片绿色。
阿克苏地区位于新疆天山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沙漠戈壁面积广大。柯柯牙,在维吾尔语中意为“青色的崖壁”。过去,每年受季风气候影响,风沙一夜之间便可侵袭万亩良田,人们待在家里不敢出门。上世纪80年代,阿克苏市、温宿县等被荒漠戈壁包围,沙漠离城区最近处只有6公里,且以每年5米的速度逼近。
根治风沙危害,出路在植树造林。1986年,阿克苏地区启动柯柯牙绿化工程,成千上万人前赴后继投身这项事业。
曾是柯柯牙绿化工程首批37名护林员之一的宋建江这样回忆当年情形,“那时真是蚂蚁啃骨头。铁锨、十字镐是主要工具,全凭一腔热血。”
数万名各族干部群众和学生冒着风沙,骑自行车十余公里来到柯柯牙挥锹抡镐。硬的地方,一镐下去就是一个白点。有一次,一处埂子跑水。情急之下,宋建江一边躺倒在水口子上,用身体挡住水流,一边喊人过来堵住水口。
目前,柯柯牙已完成人工造林100万亩,生态林、景观林、经济林,让昔日的风沙之源变成坚不可摧的绿色长城。同时,硕果累累的经济林又助力各族群众增收致富。
“生态环境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一代接着一代干,永无止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阿克苏地委书记窦万贵说。
喀什地区伽师县——
告别涝坝水喝上放心水
本报记者 李亚楠
“洗菜的水别倒掉,还能浇菜园子呢!”
“这还用你说!喝上了甜水,也不能忘了以前,要记得节约用水!”
新疆喀什地区伽师县江巴孜乡依排克其村,80多岁的伊米提·艾山和老伴儿将洗菜、洗手的水都收集在水桶里,小院的洒扫、门前的菜园,都靠这些水。扫完院子,伊米提拧开院子里的水龙头,掬起一捧水到嘴边:“这里的水,真甜!”
从伊米提记事时起,就喝涝坝水,星罗棋布的蓄水坑,在汛期将河渠水、冰雪融水、雨水引入其中,便成了人和牲畜的水源。伊米提皱着眉头说:“那水苦啊!苦得就像嚼了青树叶子。”
1997年,来自疏勒县洋大曼乡7眼机井中的水通过自来水管流入了伊米提家。但来自地下的自来水喝了没两三年,水又变咸了,喝了嗓子发干——伽师县处在南天山柯坪地震断裂带上,发生一次地震,地下水位就变化一次,水质就恶化一次。
2019年5月,伽师县城乡饮水安全工程正式开工,总投资17.49亿元。2020年5月,由慕士塔格峰冰川雪水融汇而成的盖孜河水,经过沉砂池沉淀、水厂处理,跨越3个县,通过1827公里的干支管线,流入伽师县的千家万户。
“这是惠及广大群众的民生工程。”伽师县城乡饮水安全管理总站站长韩慧杰说,改水工程结束后,全县关停了灌溉、饮用水机井140眼,以节约地下水、涵养水源。
“十三五”期间,新疆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400余项,所有贫困人口饮水问题得到解决,南疆67个地处沙漠腹地、偏远高寒山区的不通水村全部通水,结束了“夏季吃河水,冬季吃雪水”的历史。
和田地区于田县——
特色烤馕带动脱贫致富
本报记者 阿尔达克
走进和田地区于田县“美玉香馕”生产基地,眼前是一片忙碌的景象。工人们分工明确,不一会儿冒着热气的香馕就烤好了。
阿巴拜克日·麦提喀斯木和妻子是这里的员工。“别小瞧这些小馕饼,能让我们的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阿巴拜克日一家原来没有稳定收入来源,日子过得艰难。2018年,天津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与其他驻村扶贫单位联手,以“龙头企业+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创办于田县“美玉香馕”扶贫基地,面向当地村民招工。
阿巴拜克日得知消息后,赶紧报名应聘。如今,他每月能挣3500元到4000元,妻子在生产基地包装生产线上班,每月最少也能挣2000元。前不久,他们还买了小轿车,装修了房子。
“美玉香馕”生产基地已带动15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脱贫,获得稳定收入。
天津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副总指挥、和田地区行署副专员方伟介绍,目前“美玉香馕”扶贫基地每天可生产各类馕两万个,包括玫瑰花馕、核桃馕等多个品种。
眼下,“美玉香馕”生产基地正规划二期扩建工程,扩建后将有35个馕坑,日产馕约3万个,累计可解决150人就业,带动800户村民增收致富,年销售额可达2000万元。项目运营负责人窦涛介绍,“美玉香馕”生产基地二期扩建投产后,将有力拉动当地特色种植和林果业的发展。
小小馕饼,在新疆各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区——
精品文旅吸引八方来客
本报记者 李亚楠
今年“五一”假期,新疆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区文旅市场交出华丽成绩单:接待游客20万人次,比2019年同期增长217%。
和以往“过路”不同,今年更多游客将乌尔禾作为目的地,自驾游成为出行首选。5月2日开始试营业的乌尔禾国际房车露营公园,停满了远道而来的自驾车。“这里有很多亲子项目,大人能住、能烧烤,孩子能看、能玩,一天下来玩得很开心。”来自石河子的游客赵先生说。据介绍,房车露营公园前期通过直播体验的方式刷爆网络,试营业期间又精心组织文艺表演、互动体验项目、各类优惠活动,吸引八方来客。
乌尔禾区旅游资源丰富,有湖泊、湿地、雅丹、草原、胡杨等,自驾出行能更好地亲近自然。此外,作为众多影视剧的拍摄地,乌尔禾“影视游”热度同样很高。《大秦赋》拍摄地乌尔禾影视城和《莽荒纪》拍摄地纪氏部落影视基地,每天游客如梭。
“五一”假期期间,2020年开业的乌尔禾影视城景区,宣传团队结合“影视+古风”元素,利用短视频平台创作众多播放量过万的优秀作品,景区还组织了巡城仪式、篝火晚会等一系列互动感十足的活动,受到游客喜欢,日均游客达6000人次。
从2019年同期的6.3万人次到今年的20万人次,“五一”假期亮眼成绩单的背后,与乌尔禾区聚力打造精品文旅项目密不可分。克拉玛依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乌尔禾区委书记薛宏舜介绍,两年来乌尔禾区精心实施一系列文旅项目,建设一批景区景点,开发一批文创精品,高质量打造“食、住、行、游、购、娱”结构完整的全域旅游产业体系。
更令人期待的是,作为自治区重点民生项目,投资20.9亿元打造的乌尔禾西部乌镇即将开门营业,将推动乌尔禾乡村旅游业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
伊犁州霍尔果斯——
“空中陆桥”助力跨境电商
本报记者 韩立群
5月15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尔果斯市晴空万里。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跨境电商“空中陆桥”启动仪式隆重举行。
“空中陆桥”项目总投资1200万元,今年2月开始施工。据介绍,国际电商平台形成的订单将在深圳、广州、杭州等电商中心城市集结,在霍尔果斯综合保税区进行集中申报,经跨境电商海关监管中心查验后,装箱转运至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由空中陆桥集装箱专用液压抓钩起吊,运至合作中心哈方一侧,装载到接货车辆并发往欧洲各国。集装箱发运全过程人员不接触,安全、高效。
“霍尔果斯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门户,承担着向西开放的重要任务。”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委员许新明介绍,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对跨境电商高水平发展提出了新要求。“空中陆桥”正式启动,进一步丰富了霍尔果斯通关形式,提高了通关效率,标志着霍尔果斯跨境电商业务发展迈上新台阶。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的纵深推进,霍尔果斯的开放层次不断提升,口岸贸易更加扩展,以往的“通道经济”已逐步向“口岸经济”“产业经济”转变。当前,霍尔果斯已形成集公路、铁路、航空、管道、光缆为一体的国家一类口岸。
中欧班列凭借其时效快、全天候、分段运输的独特优势,成为保障进出口贸易通道、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助力国际防疫合作的重要载体。沿线国家和地区更多的企业和当地群众享受到“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实惠。
目前,经霍尔果斯口岸通行的中欧班列数量已达23条。自2016年3月19日霍尔果斯口岸开行首趟中欧班列以来,开行数量从2016年的不到700列迅速增长至2020年的4722列,年均增长60.7%。
《 人民日报 》( 2021年06月06日 06 版)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