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9岁时,父亲丰鐄早逝,母亲钟芸芳一力承担起家庭责任,抚育年幼的子女。丰子恺从小就显现出绘画天赋,家人给予他热情的鼓励,支持他在学习之余为乡邻和师友绘画,大姐丰瀛还教他临摹的技巧。
丰子恺成年后,格外强调尊重孩子宝贵的天性,他不仅以此为主题创作了大量漫画与散文,还将这个思想贯穿于子女教育中。他认为,“人间最富有灵性的是孩子”,教养孩子的方法很简单,只要教他永远不失去天真烂漫的童心。在他看来,“玩是孩子的天性,儿童的权利,玩可以启发儿童的智慧与能力。”家中的孩子们玩耍嬉戏,他总是笑眯眯地看着,有时候自己也会加入其中,和孩子们一起搭积木、玩游戏,教他们唱儿歌。每年除夕,丰子恺会在家中举办别开生面的“迎新春”活动:吃完年夜饭,大家一起合唱,然后表演个人节目,最后,家人之间还要交换除夕礼物,即使礼物只是毛巾、肥皂、文具这些小东西,大家也都非常开心。
丰子恺认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质,父母不应该替孩子设计未来,也不宜用统一的标准或固定的模式培养孩子。父母不妨顺其自然,在陪伴的过程中因势利导,为孩子们创造条件、搭建平台,鼓励他们在喜爱的领域大胆尝试。女儿丰一吟喜欢京剧,丰子恺不仅为她聘请了京剧老师,还在一吟的戏装照上题诗表示赞赏:“为爱西皮与二黄,且施粉墨暂登场。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觑郎。”
外孙宋菲君对天文感兴趣。高一时,宋菲君与同学利用旧货摊上买的平凸透镜、几块放大镜和纸糊的镜筒,制成一个开普勒式天文望远镜。用这个简陋的望远镜,他们观察到木星的4颗卫星、土星的光环和金星的盈亏。他向外公报告这个好消息后,丰子恺很高兴,为他画了一幅漫画,并在画中题诗一首:“自制望远镜,天空望火星,仔细看清楚,他年去旅行。”后来,丰子恺又写了一个条幅送给宋菲君:“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丰子恺一方面强调对孩子创造力的呵护,一方面也注重家庭文化氛围的营造。哪怕是在颠沛流离的战争年代,丰子恺也坚持组织家庭学习会,丰家人称之为“课儿”。这种“课儿”不拘形式,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兴趣,鼓励大家交流讨论。讲授中国古诗词时,丰子恺一边讲解一边画图示意,通过形象思维来帮助孩子们学习诗歌的内容和意义。他让年长的孩子担任他的“助教”,引导年幼的弟妹一道参与学习。他还与家人一起读意大利小说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让孩子们知道不仅要学习知识,还应该学会爱与尊重他人。有时,“课儿”还会延伸到户外。有一次,丰子恺讲到苏曼殊的名句“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为了让孩子们切身感受“浙江潮”的壮阔,他特意带着全家去海宁观潮。
在这种寓教于乐的家风培育下,丰子恺的子孙们都成长为专业领域的人才。他的女儿、作家丰宛音回忆父亲时说:“父亲对我们那种一丝不苟、循循善诱的教诲和慈祥亲切的爱护,我永远铭记在心,终身难忘。”宋菲君成为一名光学专家,他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时感慨道:“我发现我的研究生涯有一个重要的起点,就是当年自制望远镜,以及外公送我的画和条幅。”(谷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