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东关古厝的门厚达2米。②福清的东关古厝俯瞰。③东关古厝民居的挑高达7米以上。(均纪录片《跟着书本去旅行》截屏) 制图:李洁
滴水成冰?泼水甚至能成雪!央视纪录片《跟着书本去旅行》近期更新的一期“家在东北”,用严寒中拍摄的户外美景震撼人心,带领读者重新“阅读”了七年级课文《土地的誓言》。这档体验式文化教育节目以中小学课本或经典名著为线索,以“小成本、正能量、大情怀”为创作准则,让观众随着“书本旅行团”去河西走廊,去体验王之涣笔下《凉州词》中“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苍茫大气;前往甘肃武威去感受“马踏飞燕”的丰美气度;走进新疆吐鲁番去探访“火焰山遥八百程,火光大地有声名”的美丽传说……纪录片聚焦“读万卷书”的同时“行万里路”,走近文化古迹、实地实景讲故事、身临其境受教育,触摸历史、感知文化,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
从课本到实地,打通学生从物理到心灵的文化通道
在最新一集《书本中的民居——古老村寨》中,节目带观众来到福清的东关古厝。这里有着古代一种寨堡合一的建筑,由90多间房子组成。曾在这里生活过的小丽介绍说,祖先为了安全,以家族的形式组成半军事组织,共同抵御倭寇的侵扰,而古厝这种形式和功能的建筑就是这一目的的体现。随着镜头,观众可以看到古厝的大门墙体厚度达到两米,坚固结实,给人以厚重和安全的感受。大门上方还有三个小孔,这是其他地方的建筑很少见的。其实,这三个孔的上部空间是一个巨大的水箱,当敌人想用火烧毁大门的时候,水箱里的水就可以流在大门上,挫败敌人的火攻阴谋。
东关古厝毕竟是民居,除了防御功能强大之外,也充分考虑到了居住的舒适性。进入前厅,古厝的挑高有七八米的样子,采光和通风让人非常舒适。有意思的是,由于古厝建筑之间还有类似卷轴的机构,可以在日晒雨淋非常强烈的时候,把露天的地方拉蓬遮阳、遮雨。通过这些镜头和讲解,让观众“行走”在课本中的文字之间,直观地感知文化,并且聆听专家和当地长者的讲解梳理,打通了书本与现实之间的知识脉络。
在“家在东北”关于《土地的誓言》的一期中,介绍了古人如何智慧地应对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恶劣天气,法宝之一就是——泥草房。人们把泥和草结合盖出泥草房,泥和草的建筑材质可以防止雨水把土都刷下来。由于北方的冬天寒冷,热胀冷缩,东北的黑土地会被冻出裂缝,但是在泥中放一些草,它就不裂了。还有炕是古代北方民居中必不可少的。片中还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示了炕的工作原理:热源来自泥草房中的炉灶,点燃炉灶后,热量会通过进烟口进入炕洞,曲折盘旋,促使炕面发热,然后经由出烟口从烟囱中排出去。生动解释了“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幸福感,从何演化而来。
“行万里路”的体验式游历让学习更用心、用情
《跟着书本去旅行》不仅线索来自课本,让学生参与的体验式游历也是一大特色。在甘肃阳关的那一期节目中,男同学们穿上古装,扮演守阳关的官兵;女同学要获取关牒、递交关书、接受查验,按照古代真实的通关流程才能“出关”。通过这种高度仪式感的环节,让学生们体验到“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意境。
在吐鲁番,节目组让一些学生去户外寻找生命的迹象,这里的地表最高温度可达82.3℃,连鞋子袜子都可能被烤坏。学生们抱着极大的热情顶着炎热却遍寻无获,于是有学生得出结论:“火焰上的火把生命烧掉了。”那么,火焰山到底有没有火呢?通过节目的讲解,原来吐鲁番年降雨量只有16毫米,蒸发量却达3000多毫米,并且地下水位又低,所以才导致这里没有生命迹象。而火焰山的名字里之所以有“火”,是由于阳光照射在山体上,赭红色的色调非常浓重,热气流不断向上升腾,感觉上就是在着火。此外,火焰山属于天山的支脉,与天山山脉基本平行。因为火焰山的存在,天山的积雪融水被火焰山阻隔,而它的山体由砂岩构成,透水率极低,无形中提升了火焰山区的温度。通过这种体验式的学习思索,同学们对获得的知识掌握也更为牢固,也在探索中学习到了面对困难时应该如何思考、合作、互助。
虽然每集只有短短20分钟,但是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把教科书里的内容以视听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而家长或其他观众也能从中学到很多有趣的知识。有网友评价说:“在故事发生的地点去读故事,更容易理解书本知识,而且镜头中祖国的大好河山,每每让人心旷神怡。”记者 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