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长春
编者按 为进一步提升市民文化素养,净化社会环境,培养绿色阅读理念,在全社会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氛围,市全民阅读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市“扫黄打非”领导小组办公室与本报联合开展“我的读书故事”征文活动。即日起陆续推出征文,敬请广大读者关注并分享读书故事,体验阅读幸福,净化美好心灵。
读书,门槛最低的高贵。
一路走来,读书改变了我的命运,是支撑我跋涉坎坷的拐杖。
难忘当年读书。好读书的我,从识字开始,“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一张报纸,一本课外书,一个有字的纸片,我都不放过。
童年的那个夏天,一把把青草在我的眼中就是一页页书。邻家男孩坐在老柳树下的水里美美地泡澡,我在热烫的阳光下,匆匆忙忙地割草:一捆青草能换来他的《铁道游击队》,让我看一个晚上。
少年的那个冬天,跟着父亲进城卖萝卜。出城经过新华书店时,父亲给了我钱,我买了一册《东海美人鱼》。路上,我坐在架子车里,专注地读,就在高粱苫子圈起的温暖里。偶尔抬头,拉车前行的父亲躬着腰身,脑后有了些许灰白的头发。
中学阶段,我十分珍惜父母供我读书的机会。为了能更好地读书,高考那年,我更加努力。熄灯了,点起蜡烛。躺下了,想着公式、单词。那时候流行一句话:小考小玩,大考大玩,不考不玩。可是,大家都不玩,严肃得很少能看到笑脸。终于,我们笑了,在那个酷热的夏天。拿到了通知书的那个下午,我在故乡的小河旁好好地哭了一场。幸福就是忍耐和等待啊:我可以继续读书了。
歌声能使行程变短。书一样,让行程多了滋味。就在来新乡报到的火车上,我读着《在人间》,七八个小时的硬座,不觉得累,畅想着我的大学读书生活……就这样,我继续刻苦读书,收获着意想不到的惊喜,创造了更好的读书、学习条件。
与以往读书相比,这些年来,工作之余,我注重于文学经典的阅读,提高了文学素养,充实了精神生活。
在阅读文学经典方面,我下的是慢功夫。读得慢,悉心悟,做笔记。为了留存对文学经典的感悟,我整理成“我的读书笔记”,分享在课堂上,推送在我的微信公众号上……数家报刊编辑发现后,约我开专栏,解读文学经典,讲授阅读理解技巧,点评高考、中招作文,提升读者特别是中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
就这样,在干好工作的同时,我慢慢地读着,图书馆是我最喜欢的地方。读着,读着,觉得自己也能写,就写起来,一篇又一篇……如今,我出版了数部自己的书,30余篇小小说被全国多地作为阅读理解试题。
就这样,我积极参加“全民阅读,书香新乡”活动,走进书店,走进社区,助力提升阅读品位、文化素养,荣获了市“阅读推广人”称号。我还被聘为市中小学“校外思政课辅导员”,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育人使命感、岗位自豪感,走进校园,参加公益活动,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
我不反对网络阅读,但我觉得纸质阅读效果更好。捧书在手,轻嗅墨香,可圈可点,这样深层次阅读,是一种享受。所以,隔段时间,我总要去书店,寻寻觅觅中,买上自己喜欢的书,标上自己的分类书号,置于案头、床头,品味,品读。书香悠然,心绪静然。
走不完的路,读不完的书。书山有路勤为径。要看准目标,珍惜时间。时间是组成生命的基本元素,信息社会下,时光容易碎片化,稍纵即逝。那么多的好书等着我们,得严格要求自己,放下手机,关闭电脑,听着风声,读书吧!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学院党校)
责任编辑:李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