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源日报记者走进97岁的粤赣湘边纵队老兵欧阳枚家中时,他端坐在椅子上,穿着整齐干净的灰色衬衫,胸前佩戴的党徽特别显眼,仍然保持着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军人风范。
欧阳枚以自己的故事为例,启发青年学生要化知识为力量,为国家接续发展而矢志奋斗。图片来源:河源日报
1983年欧阳枚离休后,仍然保持着在部队时的一些生活习惯,每天准时起床,翻阅当天的报纸,关注时事政治与老干部们的近况,看到重大时事变化或有关党史学习教育的内容还会让家人把报道内容圈出来保存。
“我们党员干革命不可以落后于人,要时刻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冲锋陷阵在最前线!”欧阳枚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1924年,欧阳枚出生在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船塘镇老围村,15岁便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3月,欧阳枚加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粤赣湘边区部第七团独立第二大队(后又名“江明队”“自救队”),担任地雷班班长。
2015年9月3日,欧阳枚作为全国抗战支前模范受邀到北京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盛典。82年党龄,欧阳枚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与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他对党的忠诚,以及永远冲锋在前的革命精神。
“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是这辈子最光荣的事”
年近百岁的欧阳枚,一边从军布包里翻出自己的老物件,一边向记者讲述他入党干革命的初心:为了让穷苦的农民、普通百姓不再受到压迫和欺凌,拯救中国、解放中国,打倒日本鬼子,使中华民族自立自强。
1939年的夏天,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下称“东团”)到河源市东源县船塘镇宣传抗日,15岁的欧阳枚在宣传员叶茂的介绍下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启了跟党走的漫漫“长征”路,先后获得了“全国抗战支前模范”“开国老战士”“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纪念章等。对于欧阳枚而言,这些荣誉、证书和纪念章都是党对他的关怀和认可。
欧阳枚获得的各种荣誉纪念章。图片来源:河源日报
比起这些荣誉奖章,欧阳枚更珍惜的是那枚象征着党员身份的党徽。
欧阳枚的儿媳妇黄秀娟告诉记者,自领取党徽那天起,欧阳枚每天坚持佩戴党徽,换洗衣物时会把党徽小心地保管在一旁。几十年过去了,他的那枚党徽还像新的一样。“我公公常说,能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是这辈子最光荣的事。”
欧阳枚年幼时,家境贫寒,姐妹兄弟又多,一家人常常要忍饥挨饿。为贴补家用,他还要给地主家放牛、扛货,虽然深感命运的无奈与不公,他却又无力改变现状。“东团”的到来,不仅给老围村群众带来了“人人平等”“民族自立自强”“以抗日救国为己任”“农民翻身做主人”等新思想、新观念,还为欧阳枚指出了一条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光明道路。有了党的指引,欧阳枚从一名无知少年逐步成长为有理想、有抱负的革命青年。
革命的意志 在鲜血与硝烟中更加坚定
入党后,欧阳枚通过张贴中国共产党惠民政策的标语、海报,向群众传播革命道理,号召农村青年开荒种粮支援革命部队,同时监视反动地主的动向并及时向党组织反映,为革命出力。
1946年3月,与欧阳枚同为地下共产党员的欧阳其昌在三河石岗、漂湖、老虎塘等地开展地下活动时被叛徒出卖,被国民党捕押至船塘中学、高段等地。敌人先后用“和尚棘”、电烙、竹签钉脚、倒吊鞭打的酷刑对欧阳其昌和群众进行严刑拷打,都没有得到疑似有价值的线索。敌人恼羞成怒,把欧阳其昌押到船塘圩镇的一处山下杀害了。这一血淋淋的现实让欧阳枚难过得食不知味、夜不能寐,也让他更深刻地认识到革命斗争的残酷性和长期性。
1947年3月,欧阳枚主动要求加入“江明队”,随队在河源、龙川、和平、连平、五华一带(主要在九连地区)参加游击战。因其出色的埋雷技术,在参加解放战争期间欧阳枚数次作出重要贡献,被战友们称为“地雷专家”。
据欧阳枚回忆,1947年10月中下旬,当时国民党龙川县警察中队、保五团的一个连与莲塘乡联防队共300余人,对莲塘乡的上坑、野湖及和平郎仑乡的热水、宋洞、软坑等游击根据地进行扫荡,“自救队”(1947年5月,“江明队”改名为“自救队”)联合宋洞、热水的民兵进行阻击,鏖战一个下午,寡不敌众,撤出阵地。撤出阵地后,“自救队”副大队长黄克强率队埋伏在村口的小山沟里,命令欧阳枚与地雷班的4名战士在敌人出村的必经之路上埋设地雷。地雷尚未完全埋好,放哨员通知敌人靠近,他们迅速撤离到小山坡上隐蔽。待敌人进入雷区,黄克强大声下令“打!”顿时,埋伏在小山坡上的战士及民兵立即开火,枪声、手榴弹爆炸声、地雷爆炸声响彻山坡,敌人被炸得晕头转向。一连几夜,敌人都待在老隆镇不敢外出扫荡。
还有一天夜里,欧阳枚受命去礼士上洞攻打反动伪保长赵宝卿部,成功缴获了十几支枪、几百发子弹和一些粮食、白银。撤到安全地方后,欧阳枚感觉脚底下一阵刺痛,用手一摸,脚底黏糊糊的,好像受了伤,他一瘸一拐地回到临时驻地,累得立马倒下睡着了。第二天,欧阳枚被脚底的一阵刺痛惊醒,发现鞋子被干了的血粘住了,他好不容易把鞋子撕扯下来,发现鞋底破了个大洞,脚掌心有一处很深的伤口,他只能回家养伤。
“没有想过自己会不会死,只要战斗需要,我就会义无反顾上前线!”被问及年幼参战是否会感到害怕和不安时,欧阳枚告诉记者,革命必然会流血和牺牲,残酷的战争并没有让他萌生一丝的怯意,鲜血和硝烟反而更激起了他革命到底的斗志和信念。
青年人应为党和国家 接续发展而矢志奋斗
1983年5月,欧阳枚因急性肺结核咯血住院,治疗半年多仍未痊愈,之后他主动申请离休,返回老家老围村居住。离休后的欧阳枚关心家乡发展,关注当地青年学生成长。
离休后,欧阳枚以“梅园”为阵地,成立“家庭文化室”,对青少年进行前途、理想、信念和科学文化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图片来源:河源日报
上世纪80年代初,欧阳枚所在的老围村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群众文化生活匮乏,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想到自己童年的经历,欧阳枚在老围村党支部的支持下,以自家老屋“梅园”作为场地,建起“家庭文化室”,自筹资金,用于购置电视机、羽毛球具、象棋、军旗、扑克牌等文娱用具,并订购了《南方日报》《法制报》《参考消息》等15份报刊、杂志以及300余册各类图书。“家庭文化室”开放后,村里的老老少少只要一有空便到欧阳枚家里学习、娱乐,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欧阳枚利用这一阵地,对青少年进行前途、理想、信念和科学文化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现在的青年人应当如何肩负时代重任?欧阳枚向记者表示,过去(战争年代)他们跟着中国共产党打天下,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现在日子好了,青年人就应该以知识为枪、信仰为弹,为党和国家的接续发展而矢志奋斗。(河源日报 许竞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