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川陕农村到遍访全国
带着一份初心行走70万公里
从青春芳华到满头白发
一位老人为13万红军烈士找到了“家”
从零零散散的资料线索
到全国最大的红军碑林
83岁的张崇鱼仍在忙碌着……
张崇鱼。图片来源:巴中市广播电视台
张崇鱼,现任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纪念馆终身名誉馆长、红军后代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红四方面军历史研究会会长。
因为对红军的敬仰,对红军精神的尊崇,1992年至今,张崇鱼经历千辛万苦,创建了中国最大的红军碑林——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纪念馆。碑林中,石刻红军将士纪念碑4000余块,刻嵌红军英名13.8万人。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志愿在红军中。”这是张崇鱼开始创建将帅碑林时立下的志愿。
张崇鱼正在查阅资料。图片来源:新华网
张崇鱼建立的红军碑林位于川陕交界地带秦巴山区腹地,这里曾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
“巴中是块红色的土地,这里的红军战士为革命做出了巨大牺牲,我们没有理由忘记这段历史。”张崇鱼说,20多年来,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纪念馆找到了13.8万名老红军的资料,1.2万件纪念物品和2万张照片。
张崇鱼在川陕苏区将帅碑林长廊内讲述红军故事。图片来源:新华网
在这里,268块花岗石碑上镌刻着13万余名红军将士的名字。苍松翠柏间,这片全国最大的红军碑林记录着金戈铁马的历史。纪念馆里的山坡下,600多名红军将士在此长眠。
在南龛山的掩映中,红四方面军主要将领纪念像园、碑林长廊、标志碑等无不诉说着张崇鱼20多年如一日,为老红军树碑立传背后的故事。
张崇鱼给大学生讲述红军故事。图片来源:新华网
无论走到哪里,张崇鱼都要带着一本翻得发黄的电话簿,里面的字没有半点潦草,都是他一笔一划写上的,那是2000多个红军亲属的联系方式。
张崇鱼珍藏多年的电话簿。图片来源:新华网
1993年,张崇鱼提出要为巴中的红军建立丰碑。但老红军从哪里找?这是摆在他面前最现实的问题。
那时,他自费800元,向全国发出3000多封信函,寻找老红军的线索。此后,他走遍了全国所有的省份。在北京,他住的是5元一晚的地下室,吃的是烤红薯,每天早上5点起床外出,直到晚上9点后才回住处。
舟车劳顿不算苦,对张崇鱼来说,更难的是取得信任。在一些地方,他不停的吃“闭门羹”。“有一次,我带着介绍信和资料去找线索,结果被一些人当成骗子,报案把我所有的东西没收了。”张崇鱼说,当时觉得自己的人格受到了极大侮辱,但是想想自己的初衷,也就强忍了下来。
张崇鱼在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纪念馆。图片来源:巴中市广播电视台
在四川省委老干部局,张崇鱼手抄了三天,记录下1000多名红军将士资料。
在湖南省民政厅,他花了5天时间抄写了2.83多万名烈士的名录。
……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崇鱼收集的资料起了大作用。1995年,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纪念馆破土动工。
“把这些烈士的名字刻在碑林之上,就是要让世人永远记住他们。”张崇鱼说。
张崇鱼正在翻阅资料。图片来源:巴中市广播电视台
20年来,张崇鱼先后拜访1000多个单位和5000多位红军将士及亲属,征集红军史料3000余册三亿字以上,红军将士的简历、照片、手迹5000余件,照片2万余张,收集红军将士捐献的纪念物品10000余件,编印红军回忆录、书刊52部600余万字共8万余册……
位于四川省巴中市城郊南龛山山顶的川陕苏区将帅碑林标志碑。图片来源:新华网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如今,已83岁高龄的张崇鱼,仍不辞辛苦,孜孜不倦,以时不我待精神,忙碌在文博事业的第一线。
“没有哪个人给我布置任务,我觉得这个事业还没有做完。”张崇鱼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