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员正在制作刀削面
“无声面馆”的店员与老板孙学青在饭桌上用手语交流
河南商报记者韩忠林/文左冬辰/图
从进货到餐品制作再到服务,开封这家“无声面馆”里,大部分工作都是由聋哑人完成的。
尽管只能通过手语沟通,但在用餐高峰期,面馆里的聋哑人厨师、服务员各司其职,有条不紊,为顾客提供了不输于正常饭店的就餐体验。
在“无声面馆”里,这些聋哑人不仅找到了第二个温暖的家,还收获了一门手艺。即便离开这里,他们也可以凭此自力更生。
开封街角的“无声面馆”里厨师、服务员都是聋哑人
在开封大王屯东街,有一家大同刀削面馆。从外表看,它与周边鳞次栉比的商铺,并没有什么不同。
1月6日上午10点左右,因为还没有到饭点,面馆里显得很安静,只有厨房里不时传出锅碗瓢盆的声响。
100多平方米的店面里,摆放着近20张餐桌,虽然面积不大,但干净、温馨。除了价格表外,墙壁上还张贴着大同古城墙美景照片,悬挂着文明餐桌示范店、星级商户等荣誉奖牌、锦旗。
一侧墙壁上悬挂的展板,凸显着面馆的与众不同之处。展板上写着:“无声的服务,有爱的世界。您来这里吃的不仅仅是饭,更是奉献了一份爱心,您的到来,为聋哑人提供了一份工作、一份收入,和一份对正常世界生活的追求!”
正如展板中所说的那样,这是一家“无声面馆”,除了老板孙学青、孙斌姐弟俩外,7名厨师和服务员都是聋哑人。在这里,他们找到了第二个家,学会了自力更生。
在这家“无声面馆”,从进货到餐品制作再到服务,大部分工作都是由几名聋哑人完成的。
小霞负责为面馆进货,每天早上起床后,她都会先赶往菜市场。虽然是一名聋哑人,可面馆需要购买的东西,她心里十分清楚,很少出差错。
和小霞一样,店里的服务员虽然听不到声音,而且不会说话,但都很“有眼色”。
一位顾客就餐过程中,站起来朝柜台方向比画了一下喝水的动作,服务员小亮立马送过去一个水杯。
想让来“无声面馆”工作的聋哑人学会一门手艺
一家刀削面馆,为何要选择聘用聋哑人做厨师、服务员呢?孙斌告诉河南商报记者,这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很大关系。
“我能理解聋哑人,知道他们的难处,可以说感同身受。”老家山西大同的孙斌有三个兄弟姐妹,其中大哥和二姐都是聋哑人。
“小时候,我不敢带同学来家里玩,怕他们知道我家有聋哑人而远离我。”对于过去的经历,孙斌不愿意多说,“那种难处,很多人理解不了。”
2010年,孙斌和家人一块到开封旅游,觉得当地是旅游城市,民风也比较纯朴,就决定在这里开一家刀削面馆。
“生意很不错。”孙斌说,在络绎不绝的顾客中,不乏一些聋哑人。
有一天,一位经常来就餐的聋哑人顾客告诉孙斌,有个聋哑人朋友,想在面馆打工赚钱。
“刚开始我们也犹豫过。”孙斌表示,但因为知道聋哑人找工作难,看着聋哑人无助的样子,他最终答应了。
之后,慕名而来的聋哑人越来越多,而他也只能尽自己所能收留。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孙斌看来,为聋哑人提供一份工作,主要的目的是帮他们学会一门手艺。如此,即便这些聋哑人以后离开面馆,也能依靠手艺自力更生。“我教他们做刀削面,一点都不保留。”
这些年里,来“无声面馆”工作的聋哑人换了一茬又一茬,很多人离开以后拥有了自己的面馆。
在孙学青看来,为聋哑人提供工作的爱心举动,得到了很多开封市民的认可,让面馆原本就不错的生意更加红火。生意好了,他们就能够帮助更多聋哑人,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2021年1月6日中午12点出头,“无声面馆”里挤满了前来就餐的顾客。
“这家店的面和醋不错,我比较喜欢。”前来就餐的李先生表示,自己是“无声面馆”的老顾客。
“点餐主要是跟老板沟通,服务员上菜挺快的,根本不影响就餐。”对于“无声面馆”雇聋哑人做厨师和服务员的爱心举动,开封市民吴先生频频点赞。
河南商报记者粗略统计,一个中午时间,前来“无声面馆”就餐的顾客有上百人。虽然只能通过手语交流,但聋哑人服务员们各司其职,有条不紊。
希望社会能多一些理解
“我们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就是想让这些聋哑人过得更好一些。”采访中,孙斌多次提到,选择帮助聋哑人并没有特殊目的,是巧合也是一种爱心。可是随着曝光度越来越高,有些人开始对他们一家的动机产生怀疑。
“有人说我们是在作秀,借聋哑人博取同情心赚钱。”孙斌表示,这样的质疑,让他们一家很受伤。
“看上去生意红火,但面馆根本就赚不了多少钱。”孙斌表示,在开封经营面馆10多年,自己并没有赚多少钱,甚至连一套房子的首付都没攒够。
“我从来都没有刻意宣扬我们用聋哑人的事,因为我尊重他们,把他们当家人,就想让他们过上平凡人的日子,我们也没想着靠这去发财!”孙学青说,希望社会能够对“无声面馆”多一些理解。
谈到未来,孙斌表示,他想多开几家分店,这样就可以帮助更多聋哑人。而“无声面馆”这条路,他也会一直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