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振兴靠市场

2021-09-24 09:14:40 来源: 大河网 评论:0 点击:  收藏
□徐云峰

    “不找市长,找市场”,是1994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以来,一直很流行的词汇。

    其核心在于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让市场机制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实现资源效应最大化。只不过,多年来,这一指导思想似乎更多体现在城市经济体系里。

    传统经济体制的沿袭、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经济体系的迅猛发展,中国市场上工农业产品“剪刀差”不是在缩小,而是在不断扩大,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不高,导致农业地区一直严重滞后于城市,化解“三农”难题,振兴农业,核心在于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让农产品走向市场,核心在于产业化和渠道建设。传统农业地区,农产品质优价廉。如今,在乡村振兴战略大格局下,从自上而下全社会定点帮扶、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尤其是产业振兴,农村市场机制的有效构建是毋庸置疑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上下派出各层次驻村干部进驻农村一线,强化组织建设,构建弱势群体帮扶体系,发展产业项目,推进农民增收,绝大部分落后村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省、市工作队驻村帮扶虽是一种硬性资源嫁接,但也确实盘活了农村优质资源,更重要的是引入了市场机制,更新了村里人传统的价值观念,俗话说就是换了“脑子”!

    我所驻的庙湾村是个偏远山村,山岭林立、沟壑交错、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观念传统,“原生态”这个词是最贴切的描述。

    村里“东西”(土特产)很多,但是缺乏产品(标准化、可持续)。春天来了,满山的野生榆钱、洋槐花、桐树花,以及遍地的荠菜、蒲公英、白蒿(茵陈),尤其是秋天漫山遍野的7000多棵柿子树上红彤彤的甜柿子,都是城里人的最爱。还有散养柴鸡、柴鸡蛋,野生荆花、槐花蜂蜜,不打农药、山泉水浇灌的纯天然的沙地花生、红薯和糯玉米,无一不是城里人热衷的无公害优质土特产。

    没有驻村工作队的到来,很难想象,这些东西有一天会大规模端上省会城市家庭的餐桌。

    从去年驻村伊始的榆钱、洋槐花采摘开始,通过大河鲜生电商平台、报业集团驻村帮扶微信工作群,借助大河报送报车物流配送,激发了村里人极大的“卖东西”动力!

    不到现场,你根本想象不出来,一对年过七旬的老人带着小孙女,早上出发到山里,大半天时间采摘洋槐花80多斤,颤巍巍送到村部,还是一脸的兴奋。

    一个春节,往郑州销售26000枚柴鸡蛋、1700多只柴鸡,还有8000多斤玉米糁、3000多斤蜂蜜、3000多斤红薯粉条,其他的还有柿子醋、纸皮核桃、花椒、小磨面、红薯淀粉,累计销售3400多件,销售额近40万元。

    去年年底推动的大棚夏香菇项目,因为7·20暴雨和随后的疫情封控,作为鲜香菇主要消费市场的学校食堂、职工餐厅和饭店,都变成了“零需求”,秋后头茬香菇迅速压满冷库。

    “娘家人”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的消费渠道,再次发挥“香菇去库存”引领作用,有33个部门、单位的职工,累计自愿购买鲜香菇近10000斤,汝州市相关部门与当地企业也伸出援手,短短一周多时间,包括柴鸡、柴鸡蛋、小麦仁、碎玉米粒、粉条、蜂蜜、花椒、小磨面等土特产在内,累计销售1500多件,销售额7万多元。

    从销售土特产的角度看,庙湾村的实践毋庸置疑是成功的,乡亲们“卖东西”的积极性和思路都发生了质的飞跃,而且经济效益显著,这也是驻村帮扶市场资源“硬性嫁接”的巨大成果。但相比于标准化产品的打造和可持续销售市场的构建,尚有很远的路要走。

    但是,不管怎样说,庙湾村的产业振兴之路已经大幅度开启,从生产到销售的标准划流程搭建也已经在路上,村民们看到了希望、增添了信心,帮扶是暂时的,而发展则是长期的。村里的未来15年规划已在迅速推进,年底将有规划成果出炉,一张蓝图绘到底,高效种植和山坡养殖产业是核心,最终还是要靠市场来解决根本性问题。

    从集体经济“空壳村”到基础配套日臻完善、校园读书声朗朗、产业兴旺、干群一心,也仅仅过了一年多时间,庙湾村的市场化之路已经愈来愈宽广……

责任编辑:杨瑞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供读者参考。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供读者参考。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