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抢占未来产业新赛道

2021-07-19 09:23:58 来源: 大河网 评论:0 点击:  收藏
 查阅各地“十四五”规划纲要和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北京、河南、吉林等超20个省(市)在纲要中明确提出“布局未来产业”。其中,湖北、安徽、山西、陕西、广东、浙江、江苏等地有较为明确的布局方向,不少地区已着手培育。

  一、迫在眉睫:20余省已开始发展“未来产业”

  各省都在提前落子、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不少省(市)超前布局面向未来的重点项目。

  1.沿海地区超前谋划

  深圳在2013年年底印发了相关政策;2017年开始规划建设十大未来产业集聚区,目前集聚区已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江苏明确“实施未来产业培育计划”。此外,上海、广东、浙江等地已开展前沿科技突破。

  2.中西部地区加紧布局

  山西发展方向明确且方案细化。安徽已经着手实施未来产业培育工程。湖北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新产业”。

  西部省份四川将培育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等产业集群。贵州将在大数据方向发力。

  3.各地热追大科学装置

  四川今年要推动国际核聚变科学中心、医用同位素试验堆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动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能力提升。

  安徽今年计划启动“量子中心”和“科大硅谷”建设,还将谋建“强光磁”等大科学装置。

  湖北今年将推动脉冲强磁场、精密重力测量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提升功能,新建生物医学成像等大科学装置。

  此外,山西今年启动了引力波探测装置项目。日前,重庆也开启了瞬态实验装置项目的研究。

  二、目标明确:转化优势冲击高精尖科技

  各地在布局未来产业时,多基于本省优势,以产业集聚区、实验室为平台,通过打造重点项目等手段,突出抱团发展。

  1.立足自身实际,明确方向定位

  安徽立足智能语音及语言技术研究、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重点培育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集群。

  湖北积极构建光联万物产业创新体系,推动“光谷”升级为“世界光谷”。

  四川计划深化与央属军工集团合作,并建设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四川分中心。

  2.以科学城为核心打造创新策源地

  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等地区的示范带动下,各省份也开始整合各类创新资源。

  湖北武汉建设东湖科学城,并将向东延伸至鄂州,加快建设以此为核心的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

  山东济南沿着经十路规划建设齐鲁科创大走廊,围绕研究院、超算中心、引领型企业等创新母体,引导形成创新发展空间。

  四川成都以天府新区为核心,从天府大道串联至眉山主城区建设科创大道,集聚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等产业。

  3.建立高新实验平台,促进产学研转化

  中南大学科技园通过和深兰科技合作搭建创新交流平台,重点开展人工智能领域方面的研究。浙江之江实验室依托浙江大学、阿里巴巴集团,聚焦人工智能和网络信息领域。江苏紫金山研究室以东南大学、江苏省未来网络创新研究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团队为核心力量,在网络、通信、安全方面进行尝试探索。安徽依托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成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三、区域联动:多维度嫁接战略优势

  科技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和场地、设备支持,各地顺应国家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区域抱团,发挥创新最大效应。

  长三角地区:上海、浙江、江苏、安徽形成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构建产业链联盟,在资源、人才共享等方面进行探索。长三角区域内还进行了“科创飞地”探索。浙江嘉善国际创新中心(欧洲)成为招商引资中心。2020年,金华市提出打造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金南翼”。

  粤港澳大湾区:4月19日国家发改委发文,明确中央将设立专项资金对大湾区内地九市项目进行直接投资。其中,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及与港澳有关的项目成为优先支持对象。

  京津冀地区:京津冀地区依托高校资源和学科优势打造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创新中心。今年,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联盟又在天津揭牌。

  川渝地区:与重庆深度合作,联合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合作示范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4月14日,重庆市科技局和四川省科技厅正式签订相关协议,双方共同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

  四、强化配套:如何确保资源用到刀刃上

  未来产业具有高投资、高风险等特点。各地针对此进行了相应的顶层设计和配套的政策保障。

  1.积极引入高校及科研项目计划今年1月,香港特区政府推出“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计划提供2000个名额,其中约700个专为创科职位而设,鼓励香港本地高端人才的跨地域流动。广东在三大自贸试验区成立南沙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厂、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等平台,鼓励精英人才在大湾区就业落户。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引入了研究院、香港高校科研项目、未来网络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2.加强财政投入,积极开拓资金来源

  科研项目资金需求一直旺盛,先进地区对此财政投入较大。2014年至2020年,深圳财政每年给予1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产业核心技术攻关等。截至2020年9月底,浙江省创新券服务平台累计创新券发放额达34.4亿元,使用额达16.6亿元,2.7万余家企业使用创新券购买各类科技服务约13.5万次。

  此外,不少地区充分运用多种融资渠道,保障产品创新。例如杭州银行率先成立了浙江省内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安徽日前出台政策,要求保险机构研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载体风险特点,出台综合性保险方案,加强科技创新策源地风险保障。

  3.土地配套服务,保障科研用地

  强化对重大项目用地和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优先保障未来产业用地需求。2013年年底,深圳市将未来产业用房纳入创新型产业用房规划,优先保障符合条件的企业入驻政府投融资园区,并予以租金减免支持。杭州将未来产业发展项目优先纳入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予以重点保障,并可按创新型产业用地有关规定办理用地手续。

  (作者王歌 梁莹莹均为河南日报编辑)

责任编辑:杨瑞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供读者参考。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供读者参考。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