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土楼村的村民们没承想,以前破旧的老村竟种出了成片竹林,成了乡村旅游的“打卡地”。
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如何确保脱贫户不返贫、边缘户不致贫,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农民合作社“扶上马,送一程”,发挥了重要作用。虞城县累计登记注册2357家农民合作社;按照党支部引领、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受益的方式,在全县601个行政村建立精准扶贫专业合作社,有力助推农民增收致富。
强化联系
吸纳农户入股
给予务工机会
数年前,郭土楼村兴起养殖鹦鹉热潮。此后村里流转数十亩地,建成“鸟语林”,发展乡村旅游。
景点越来越火,农民如何参与?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分101股,每股2万元,吸纳全村121户脱贫户全部加入。
“我的投资包括8000元产业扶贫资金、5亩地5年收益,算3股!”谢玉真首批加入合作社,按约定,今年10月即可分红。她还在景区打工,每月能再挣1800元。
增收致富,途径多元。2017年,虞城县强化合作社与脱贫户之间的联系,在全县601个行政村组建精准扶贫专业合作社。2018年4月,全县投入产业扶贫资金1.04亿元,覆盖2.6万户贫困户,户均4000元。
郭土楼村成立杰成精准扶贫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种植128亩芍药,能卖钱,可观赏。村党支部书记杨新文算了笔账:全村30多万元产业扶贫资金注入合作社,占股30%。今年10月,芍药出土,预计亩均收入3万元左右、总收入380多万元,脱贫户按比例分配115万多元。此外,还可以拿到每年每亩1000元的土地流转费、每年人均6000元左右的务工费。
虞城县县长白超介绍,目前,全县有18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产业扶贫,年总产值1.5亿元;依托合作社建立60个产业扶贫基地,资产收益帮扶带动近2万户。
强化服务
推广电商模式
提供技术帮扶
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和单位联合印发文件,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鼓励农民合作社加强农产品初加工、仓储物流、技术指导、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能力建设,延伸产业链条,拓宽服务领域。
乔集乡附近盛产苹果,可是果农普遍不重视分拣、包装,论斤称、论堆卖,利润低、销售难。
乔集乡六庄村的刘训长今年36岁,大学毕业后看准商机,返乡成立电子商务公司,和苹果种植合作社联手,成立苹果分拣包装中心,打响“虞城苹果”品牌。分拣后的苹果按等级售、论个头卖,平均每斤多赚0.4元,每户果农平均一季多收入4000多元,利润增加30%以上。
“去年,通过网络销售、批发商订购、个人团购,总共帮农户卖了5000多万斤苹果。”刘训长介绍。从销售末端到产业链前端,刘训长介入苹果产业越来越深。流转土地,成立家庭农场,2014年他又成立烟云种植专业合作社,帮社员种植苹果两万多亩。
“低价采购复合肥,组织人员喷农药、剪树枝,提供技术帮扶,每亩地节约成本200多元。”刘训长说,“投资建设容量100多万斤的冷库,行情好时,比平常多赚40%。”
合作社参与,推动连片种植、规模饲养,标准化生产……2017年,河南懂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董胜利回到家乡,成立隆世达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目前,流转土地4000多亩,种植订单蔬菜瓜果,帮社员每户年均增收5000多元,村集体每年分红5万元。在合作社带动下,虞城县优质果树面积达10万亩,新品种红富士苹果面积达6万亩,设施水果面积达两万亩,优质瓜菜面积达9万亩。
规范管理
加强组织引导
保障成员权益
在黄冢乡老赵楼村,房前屋后、地头路边多见梨树。“5月,是梨树果实膨大初期,也是防治病虫害的关键期。培训、防病、疏果,一点儿不敢马虎。”老赵楼村驻村第一书记、农艺师张长中说。
6年前,张长中从虞城县园艺局来到老赵楼村,反复筛选扶贫产业,最后锁定种梨,让合作社挑大梁。可村里有人并不买账,“贫困户没话语权,辛苦一场,替大户打工。”
“党支部引导,村集体占股,健全组织机构、章程,保证合作社姓农属农为农。”张长中作出承诺后,赢得了信任。
人心齐了,老赵楼村成立精准扶贫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统一购买、供应农资、技术指导,从无到有,发展300多亩梨园。结梨果前期3年,在树下套种花生、中药材。到2020年秋,梨树初步进入盛果期,亩均产梨3000多斤,每斤卖价2.95元,毛收入270万元。
因势利导,虞城县鼓励农民合作社成立党支部,加强对合作社成员的组织和引导,保障成员合法权益。合作社管理日趋规范,路子越走越宽。
“农民合作社越办越红火,大伙的致富路也越走越宽。”虞城县委书记朱东亚说。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