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有媒体在湖南、吉林等地调查后发现,不少家长为孩子挑选兴趣班时,并不是优先考虑孩子的意愿,而是专挑冷门、昂贵的课程,甚至有人毫不客气地说:“足球、篮球、游泳、跆拳道都司空见惯了,现在受家长追捧的是棒球、橄榄球、击剑、冰球、高尔夫、马术”。
兴趣班,原本是孩子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培养兴趣的课外培训。兴趣班“鄙视链”受追捧之下,家长的“焦虑”心理呼之欲出。一些家长认为,面对激烈竞争,孩子选择兴趣班实际上就是选择竞赛“赛道”,参赛选手基数、难度、获奖率等参数尤为重要,因此“曲高和寡”的项目备受追捧。
“鄙视”二字本来就和教育的精神相互背离。教育从来就主张“有教无类”,倡导“因材施教”,认为行行出状元,人人都能成才。如此鄙视链在某些领域或有存在的土壤,但在教育领域却是大忌,因为人的成长最具有不可确定性,也最具有不可预测性,这正是教育领域相比许多客观物质领域的特殊所在,也正是教育事业的魅力所在。
教育首先是建立正确三观,让孩子从小就活在“有钱人的世界”,还给运动贴上“有钱人、没钱人的运动”标签,如何培养他们的平等、博爱、责任等价值观?
家长希望在能力范围内给孩子最好的,无可厚非,但如果只追求外在的标签、只计算功利的得失,而忘记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才最重要,那最后的效果很可能与初衷南辕北辙。(烟丝泡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