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文化 一条流动的“史诗”

2020-09-02 12:14:29 来源: 大河网 评论:0 点击:  收藏
中国大运河上下2500多年,绵延3200多公里,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这条以人工之力开凿的水系,贯通南北,打破了地域的界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展现出我国劳动人民的为伟大智慧和勇气,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明,是一部书写在华夏大地上的宏伟诗篇,更是一条流动的不朽“史诗”。

  挖掘运河文化内涵,打造运河文化符号。“寄语飞南归北雁,大河头尾是家川。”大运河承载的不仅是自然风光和运河儿女的悠悠乡愁,更重要的是那流淌千百年的历史文脉,这才是运河文化最为恒久的魅力所在。

  因此要挖掘大运河蕴含在其外显形态之中的隐性的内涵、价值观、审美心理与生活方式等,并将其整合与转化,提炼出大运河特色文化符号,在促进产业融合、做大产业载体、融入运河旅游网等方面下足功夫,最终将运河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发展优势。

  更新资源活化方式,焕发文化遗产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中国大运河是纵贯南北、横亘古今的中华历史文化长廊和世界文化遗产。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大运河为中国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也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和流动的文化。现如今大运河文化,已内化为中华民族悠远绵长的文化基因,成为其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展现出巨大的文化和旅游价值。

  2014年,大运河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作为中国大地上一度最繁忙的黄金水道,更大范围激活了对大运河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传承、利用,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为一条高颜值的生态长廊、高品位的文化长廊和高效益的经济长廊,带动全流流域的文化繁荣、产业升级和社会进步。

  因此要把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与深厚的人文积淀及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起来,保护好、传承好大运河沿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大运河特色体验旅游业的发展。

  统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生态环境。生态是大运河的一张“金名片”。行走在运河边,所到之处,游目骋怀,河水浩荡而过,两岸绿树茵草, 亲水步道,花木景观等十分怡人。两岸市民们散步、下棋,运河呈现一派自然和谐的风光。这得益于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深入挖掘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

  因此要积极完善旅游公共服务配套,以丰富的运河文化资源为依托,打造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地方景标,将文化资源保护与公共文化空间结合,不仅为大众提供了休闲娱乐空间,也丰富了群众文化及相关保护知识,营造区域文化氛围,增强地方文化认同,在创新文化保护传承形式的同时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了二者的有效联动。

  常言道:“欲亡其国,必亡其历史;欲灭其族,必灭其文化”。反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兴旺,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不倒,就必须牢记历史、传承和发展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大运河文化历久弥新,文化底蕴深厚,只要我们保护好、传承好大运河所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唤醒时代价值,那么这条流动的“史诗”必要会源远流长,焕发新光彩。(杨宁)

 

责任编辑:杨瑞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