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科学技术“显身手” 防灾减灾有保障

2020-08-21 15:11:42 来源: 大河网 评论:0 点击:  收藏
眼下,我国全面进入主汛期,多地强降雨频发,防汛抗洪形势严峻。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考察,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勉励干部群众,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要提高抗御灾害能力,在抗御自然灾害方面要达到现代化水平。”在新时代,筑牢防灾减灾“安全墙”,离不开全国上下的众志成城、勇往直前,更需要科技“赋能”,开创自然灾害防御现代化的“新局面”。

  面对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频率高、分布广的基本国情,依靠科技助力,构建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的防灾减灾体系,关系着国计民生,关乎着国家安全。在各地外洪内涝持续告急的紧张态势下,我们看到,各受灾地区在铸就人防、物防“铜墙铁壁”的同时,大数据、无人机、现代通信等“技防”力量也在不断充实,提高了防汛监测预警的精准度,增强了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的时效性,在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通风报信”,预测预警更精准。科技为防汛救灾一线的勇士们织就了精准科学的灾情预警信息网,支撑他们科学决策,助力他们奋力斗争。从阿里云的“城市大脑汛情AI预测模型”到海口城市大脑率先上线城市积水预警功能,从北斗卫星高精度地灾预警监测系统到环境与气候大数据分析雨情系统,科学技术的“加盟”,让汛情灾情提前精准预警、相关隐患提前排查、广大群众提前撤离、应急预案提前启动,大大降低了群众受灾严重程度,为防汛救灾提供了坚实保障。正是科技的“通风报信”,让灾情灾况“未卜先知”,后期迎战作战才更有底气、更具信心。

  “上天入地”,抢险救灾更高效。不断提高的防汛抗洪科技含量,也让抢险救灾的效率和安全性更上了一个台阶。以前救灾救人全靠人力,以生命拯救生命,以血肉铸就防线。如今,无人机“耳聪目明”,快速搜索、定位被困人员,遥控“水上飞翼”在空中展开救援,抛送救生圈、救生绳等。这不仅保障了救援人员的安全,也实现了被救助者在第一时间获得救助的最大可能,“双保险”让救灾更迅速、更安全。众多诸如水陆两栖车、水上救援机器人等高科技装备,“上天入地”,成为了抢险救灾的先锋队、主力军。

  “智慧规划”,灾后重建更科学。汛情灾后重建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受灾群众安置到农业生产自救,再到房屋恢复重建,涉及范围极广。而科技的“智慧规划”也让人与水和谐共处成为现实。排涝站自动化监控系统,让排水疏涝自动控制、自动启排;模拟降水为科学合理布局雨水收集设施和管道提供有效支撑;智慧农业气象将实时气象预警和农业生产预防指导措施及时发给农民,推动灾后农业生产快速恢复……一项项“黑科技”助力灾后重建的“智慧规划”,让经过自然灾害蹂躏的地区重新站起来,并走得更远。

  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产发展的永恒课题,利用好科技手段将灾情降到最低也是应有的题中之义。在监测预测、抢险救灾、灾后重建各个环节中注入科技力量,我们必能打赢防汛救灾这场“硬仗”,推动抗御自然灾害实现现代化水平。(徐美林)

 

责任编辑:杨瑞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