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评论员 刘婵
最近,接连出现几条辣眼睛的新闻,都与人们印象中高尚的职业教师有关。
中山大学一位副教授,网课课间因未关闭直播,把私人微信上与多名女性赤裸裸的聊天内容,一览无余地直播给学生;湖南吉首大学师范学院一名正在小学实习的大学生,公然在个人空间声称自己是萝莉控,还说择偶标准就是“找年纪小的”;浙江乐清一小学老师沉迷于做微商,朋友圈里一天发几十条广告,工作时间也不例外……
看到这些,家长们的心都在颤。这些案例涵盖从幼儿园、小学到大学各个教育阶段,有男老师也有女老师,闹出的幺蛾子也是五花八门,让人觉得没底线、无下限,真是防不胜防,不禁纳闷现在有些教师到底是怎么了,知不知道“为人师表”四个字该怎么写?
为师者必须以德为先。在学生眼里,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意义重大。特别是对年龄尚幼的孩子而言,常常因为喜欢某一位老师而喜欢某一门课,或是因为老师的一句鼓励对自己信心倍增。反之,老师的一句伤害、一次打击,或者在某方面行为不检点,则可能给孩子带来深重而长远的负面影响。对于教师而言,即便教学能力再强,如果师德师风出问题,就称不上合格。因此,面对公开曝光的典型案例,广大教师应引以为鉴,明确行为规范,坚守行为底线,以德立身、以德施教、以德育人。
也要注意到,现在的教师队伍越来越年轻化了。他们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且精力充沛,很能和学生打成一片,深受学生喜爱。他们还有一个最突出特点,本身就是互联网原住民,也是被互联网文化浸润着成长起来的一代人。这一方面是优势,让他们能无障碍地上网课,和学生在微信群上顺畅地用网络语言交流沟通,有助于教学互动。另一方面也存在着隐患,从文章开头几个案例就可以看出,很多问题发生在“触网”时,教师潜藏在角落里的不法和失德行为,通过网络都会无限放大、无处遁形,而虚拟网络也要有真实边界。
过去十多年中,教师的信息素养一直是教育信息化领域的热点话题,然而我们常常关注的是教师表现出的获取信息的最终状态,是一种内在的、稳定的教学表现,而对教师为了达到这种状态所需具备的技术能力、中间状态、隐性知能和外显行为关注不够。教师的网络行为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深刻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价值多元化、利益多样化,为一些伦理失范行为提供了土壤,但互联网绝不会成为不法行为的遮羞布和避风港。新时代教师当以合法、合理、合情的姿态拥抱互联网,树立良好的网络职业道德,规范职业行为,守牢师德底线,努力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