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评价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在一些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关乎专业设置、专业规模与校内各学院的资源分配。如果就业数据不好看,专业面临停招、缩招风险,相关专业的教师薪资、教研课题项目经费都受影响。近年来,教育部门对毕业生就业监管趋严,压力层层传导之下,“虚假签约”“被就业”以及“就业率掺水、造假”等问题就产生了。
“注水”的高校就业数据虽然外表“华丽”,却掩盖了真实的就业问题,既“坑”了毕业生,又对高中毕业生填报志愿形成误导,更不利于政府部门有针对性地出台扩大就业的措施,贻害殊深。就业数据保真是就业统计工作的底线,必须彻底拧干就业率“水分”。要严格执法执纪,严查高校就业数据造假行为,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让高校不敢造假,保证就业数据没有水分。 (向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