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培训机构为“选角”基地,用竞赛选拔精确瞄准“猎物”,再打着才艺培训的幌子,高价贩卖所谓的演出机会、表演角色,用“童星包装”诱导签约……儿童才艺培训的套路并不高深却能得逞,在于抓住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理。
在价值多元和社交网络发达的当下,流量演艺明星们的吸金效应广为人知,这条“终南捷径”也波及了无数孩子。很多父母一门心思要把自己的孩子打造成“童星”,儿童才艺培训成为新兴的“教育投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2—12岁的少儿超过2.2亿人,参加各类艺术培训的少年儿童每年超过1亿人次,现有少儿艺术培训机构6995家,其中不乏打造童星的经纪公司。举办不同级别的假比赛,出钱参赛就能拿到没有含金量的奖杯,“童星梦工厂”的这通流水线操作,让许多家长产生童星梦触手可及的幻觉,慷慨解囊。
“童星”属于星,不是每个孩子通过训练就能当上的,批量加工制造出来的“童星”,只是“揠苗助长”的试验品。在人生“孕穗拔节”的关键期,家长不能让孩子放弃学业,在“童星”路上一条道走到黑,否则极有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监督管理部门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强化对儿童才艺培训公司、儿童艺术经纪公司的监管,帮助很多人更快地从“童星梦”中醒来。 (樊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