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019年中央巡视组反馈,西部某县167个“扶贫车间”一度只有22个在使用。在中部地区某县,一“扶贫车间”大门紧闭,设备被搬空。究其根源,在于很多“扶贫车间”是“低层次产业扶贫”,普遍规模较小,技术含量较低,加之交通不便、技术人才招工难、成本高等外部原因,导致一些“扶贫车间”建设火热、运营冷清,不少长期闲置、停摆。
“扶贫车间”要精准兴办。要依据区域劳动力分布情况,因地因情而建,而不是为建而建。要优先选择技术含量低、工时灵活、生态环保的产业入驻“扶贫车间”,同时,可开辟家庭作坊式“扶贫车间”,引导企业通过代加工的方式,让一些身体残疾行动不便和无法走出家门的农村劳动力在家里实现就业。扶贫的底色是“民生”,核心在“精准”。践行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就要下足绣花功夫,把好事办到百姓家门口,把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真正把“扶贫车间”打造成增强群众幸福感的民心工程。(王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