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居民就业,在促进就业上下功夫。一方面,坚持把就业优先置于宏观政策层面。保就业民生和恢复经济增长,需要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以更大的宏观政策力度和精准对症的措施来实现。另一方面,政策措施和效力直接瞄准遭遇困难的对象,如中小微企业、低收入家庭、农民工和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实现普惠性政策和分类型政策的协同发力。此外,为化解世界经济衰退对我国的冲击,应从维护和修补产业链供应链入手,发挥制造业企业产出、出口和就业的贡献作用。最后,以保障民生为根本目标,综合运用就业扶助和社会保障政策。
保基本民生,在完善现行政策上下功夫。今年以来,有关部门都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起到了急难之时保障民生、安定民心的重要作用,但相关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比如,适当扩大社会保险费减免与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的实施范围,允许地方根据疫情轻重与抗疫周期长短做适当调整,运用全国社会保障战略储备基金以解决部分无力承受减免社保费地区的现实困难。扩大社会救助的覆盖面并提高救助水平,切实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除强化原有低保对象与农村脱贫攻坚对象的救助保障外,宜将低保边缘群体纳入救助范围,并根据物价上涨情况及时提高救助标准。
保市场主体,在帮助民营企业渡过难关上下功夫。疫情发生以来,各地出台了增加贷款、减免税费、专项补贴和减免租金等帮扶民营企业政策,对提振企业信心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还需要探索更加立竿见影的对策。比如,金融机构给民营企业增加贷款与直接减免利息;建立健全“供应链金融”,帮助民营企业清算“应收账款”;融通库存,帮助民营外贸企业守住“基本盘”;鼓励企业数字化转型。
保粮食能源安全,在防止疫情叠加经济放缓带来“预期恐慌”上下功夫。疫情之下,我国粮食供应充足。2019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70公斤,高于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的400公斤。稻谷和小麦两大口粮的库存足够全国消费一年以上。因此,要加强宣传,防止疫情叠加经济放缓带来的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预期恐慌”。要把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抓好粮食生产,夯实粮食安全基础,打好小康之年农业丰收的攻坚之战。
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在固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当前,要在固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梳理重点、优势、特色产业的产业链条企业名单。掌握企业的核心政策诉求,完善响应机制,加强资金、用工、原材料、用能、物流、订单开发等方面的政策支持,落实落细相关政策。重视龙头企业发展,促进相关企业集聚发展,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五链统筹”,完善、整合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政策、创新型产业集群政策、先进制造业集群政策,形成政策支持的合力,提高产业集群政策绩效。
保基层运转,在建立长效治理机制上下功夫。首先,延续减税降费改革方向,推动政策平稳过渡。对于疫情期间推出的税费优惠政策,适时研究转为常态化政策的可行性,重点支持小规模纳税人、中小微企业的持续发展;进一步压减一般性支出和非急需、非刚性支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缓解保运转支出压力。其次,明确属地管理权责,加快为基层减压赋权。厘清不同层级、部门之间的职责边界,按照权责一致原则,建立责任清单,为基层“减压”提供制度保障;制定赋权清单,推动更多社会资源、管理权限和民生服务下沉到基层,保障更多人力物力财力投放到基层。第三,改进考核标准和方法,形成上下联动机制。在工作量上既做减法,给基层干部减负;又做加法,如开展常态化的蹲点调研,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了解群众需求,研究解决新问题新情况。(金羊网 文/尹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