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多、文件多、检查多、材料多、报表多,这“五多”在过去一段时间,曾让基层干部疲于应付、苦不堪言。随着中央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的整治,基层减负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基层干部腾出了更多的时间精力去谋发展、干实事。
但不可否认,一些地方和部门在推进减负的过程中,出现了值得关注的倾向。比如:正式文件虽然少了,但QQ群和工作微信群多了、合并发长文多了;督查检查少了,但“专题调研”多了;考核评比少了,但“调度排位”多了;纸质材料少了,但“电子留痕”多了……如此种种,都是基层负担“换马甲”的表现,“换汤不换药”,基层干部仍然不能从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
减负减负,减除的是基层干部的负担,绝不能表面上做减法、实质上做加法,更不能以“减负”之名行“甩包袱”之实。把基层减负落到实处,上级部门要多些“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站在基层的角度想一想,弄清楚基层干部的负担到底重在哪儿、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弄清楚哪些会议不必开、哪些文件不必发、哪些表格不必填、哪些材料不必报、哪些检查不必搞。只有把基层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带头转变工作作风,把领导变指导,把督导变辅导,才能实现真减负、减真负。
防止“五多”换马甲,还要解决“多头领导”之弊。中央有“规定动作”,地方有“自选动作”,部门有“创新动作”,这些“动作”都需要基层干部去落实。可基层事多人少,大部分干部身兼数职,这就需要完善权力清单,厘清工作职责,该由基层做的事由基层做,该由上级部门做的事由部门做,真正改变基层多头接受领导的现状。
基层减负成效怎么样,不能只看“广告”,更要看“疗效”;不能只看表面数量的增减,更要问问基层干部的实际感受,多听听群众的评价。扯掉“五多”的新马甲,推动问题得到根治,让干部心无旁骛地抓工作,让群众的获得感不断增强,这才是为基层减负的初衷,也是检验减负成效的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