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疫情的特殊性决定的,一些阶段性需求具有不可持续性。但也应看到,部分产品依然热度不减,生鲜配送到家业务正在进一步扩大,一批用户对电子菜谱类APP的黏性不断增加。退温症结还在于部分产品和服务不能满足消费者日常所需,没有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惯。
由此可见,无论哪种形式的“宅经济”,想要融入人们的生活,不至于沦为疫情影响下的昙花一现,必须依靠深入掌握用户需求,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只有产品可靠、服务到位,做到优化生活,才能真正吸引并留住用户,进而将疫情期间收获的流量不断变现,保障自身可持续发展。
尽管复工后“宅经济”数据有所下降,但目前疫情防控转入常态化管理,“宅经济”仍然有较大增长空间。“宅经济”所涉行业和企业应充分利用新机遇,磨练内功、研磨细节,满足社会大众多方面的需求。有关部门可将“宅经济”作为培育壮大新型消费,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带动数字经济、实体经济以及中小企业融合发展的举措常抓不懈。(孔德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