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监管持续高压之下,中资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在6月出现骤减。从人民银行披露的信贷收支数据来看,6月末,全国中资银行结构性存款余额合计约为10万亿元,较5月末大幅减少约1万亿元,利差空间也明显压缩。
中金固定收益研究团队近期发布报告称,结构性存款压降速度超预期,9月末完成既定压降目标难度并不大。该团队此前表示,按照监管要求,年内结构性存款或面临较大的压降压力,压降规模或达到万亿元级别甚至更高。
挂钩衍生品、具有投资风险的结构性存款,一方面,可接替保本理财,是银行理财向净值化转型的最佳过渡产品;另一方面,因可突破利率限制,帮助银行吸收存款,因此发行量居高不下。因部分银行无发行资质、发行“假结构”产品等不合规问题,监管部门对此进行多次规范。在2018年,不少没有相关发行资质的小银行还被叫停发行此类产品。
然而,作为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的揽储“利器”,结构性存款始终未能真正降温,近几年规模多次冲上10万亿元。特别是今年,规模不仅持续保持在10万亿元之上,在4月末还逼近12万亿元,达到历史顶点。
究其原因,核心问题还在于,结构性存款产品较高的预期收益率。但这也推高了银行负债端成本,传导至融资端,与一直以来支持实体经济,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的监管导向背道而驰。特别是今年,因宽松的资金面和低利率,不少企业打起套利算盘,资金空转屡禁不止。
今年,结构性存款仍然是监管部门重点整治对象。3月初,监管部门下发《关于加强存款利率管理的通知》,从价格上对结构性存款进行约束;监管部门此后又对部分银行进行窗口指导,要求压降结构性存款规模,从量上进行限制。
监管部门多管齐下的效果,在最新的人民银行统计数据中得到明显体现。中资中小银行发行的结构性存款,在6月踩下“急刹车”,规模从5月的7.6万亿元降至6.8万亿元,环比下降11%,主要是单位结构性存款减少了6000亿元。
中资大型银行(工行、建行、农行、中行、国开行、交行和邮储银行)的结构性存款6月份余额虽然环比减少2368亿元,但同比仍增加了约4476亿元。
从价格上来看,结构性存款预期收益率也较之前下降,利差空间明显压缩。如招商银行挂钩黄金的结构性存款产品,期限123天,预期收益率最高不超过4%,只有3.65%。
中金固定收益研究团队报告称,6月发行的结构性存款产品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从上月的4.54%大幅下降57BP至3.93%,跌破4%;“假结构”产品最高收益率降幅相对较小,其中,国有行下调幅度比股份行更大。在企业短融成本快速上行、结构性存款利率大幅调降之后,利差空间明显压缩。
结构性存款规模的缩量,对一些中小银行揽储已经带来压力。据一位城商行人士透露,该行今年对能否完成对公存款指标有点发愁,原因是结构性存款规模压降导致的缺口过大,短期内较难补上来。
中金固定收益研究团队建议,化解存款流失最为直接的办法就是把结构性存款转化为定期存款,包括大额存单等。该研究团队预计,短期内银行通过大额存单可以承接和转移部分结构性存款的压降任务。(记者 魏倩)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