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国产悬疑剧的“存在感”成为最被热议的行业现象,不仅数量空前、质量大幅提升,而且“悬疑+”的各种拓展给整个行业带来了全新的启示。
《隐秘的角落》和《沉默的真相》以“悬疑+社会”领衔,让行业关注到了除了“长剧”和“电影”以外的新形式的可能。
《十日游戏》和《最初的相遇,最后的别离》主打“悬疑+爱情”,尤其是后者开篇采用双视角来倒叙讲述、复盘揭秘,也是对国产悬疑题材的新探索。
《摩天大楼》和《白色月光》则是将“悬疑+女性”进行结合,包罗了悬疑、女性这今年最热门的两大现象。
悬疑+社会
越来越多目光关注短剧崛起
2020年,爱奇艺迷雾剧场推出五部悬疑作品,现象级作品《隐秘的角落》和《沉默的真相》以“悬疑+社会”领衔,将“短剧集”效应充分释放,让行业关注到了除了“长剧”和“电影”以外的新可能。
爱奇艺在2017年曾推出过12集的《无证之罪》,可谓“悬疑+社会”的开先河之作。该剧改编自紫金陈的小说,由秦昊主演,豆瓣至今保持着8.1的评分,但并没有今天“迷雾剧场”的关注度。因为只是一部单剧,12集,三周播完了,市场还没来得及有反应就结束了。
很长一段时间,国产剧的市场只有电影和长剧集两种形态,没有中间地带。短剧集因为缺乏市场回报而无制作公司问津,迷雾剧场2020年的表现加大了行业和观众对短剧集的信心和兴趣。
爱奇艺副总裁、自制剧开发中心总经理戴莹曾表示,因为《隐秘的角落》现在开始有越来越多的目光关注短剧的崛起,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公司投入到短剧集的项目中。
悬疑+爱情
运用于电视剧中是一次创新
爱奇艺的《十日游戏》和优酷的《最初的相遇,最后的别离》主打“悬疑+爱情”,尤其是后者开篇采用双视角来倒叙讲述、揭秘,也是对国产悬疑题材的新探索。
悬疑线和爱情线的结合也是对“悬疑+”的一次纵深拓展。从早年的海岩剧开始,这种叠加模式就成为屡试不爽的创作法宝,在今年播出的《最初的相遇,最后的别离》中再次得到印证。
《最初的相遇,最后的别离》作为优酷“悬疑剧场”的独播新剧,自上线以来便得到“叙事手法新颖”的好评。不同于过往国产悬疑剧平行空间和时间旅行的常规叙事手法,该剧跳脱出了单一视角设定,前14集采用男主和女主双视角叙事,女主的视角含有大量“不知情”的爱情线,男主的视角是“洞察一切”的任务线。二人视角的叠加形成情节的反差。这种拍摄手法在电影中较常见,在电视剧中是一次创新。
对此,导演曹译表示:“‘悬疑+爱情’的模式也是一把双刃剑,比例上孰轻孰重、两者之间如何巧妙融合等都非常考验创作者的功力。”
悬疑+女性
新女性剧的一个突破口
2020年悬疑剧的三个分枝“悬疑+社会”“悬疑+爱情”和“悬疑+女性”中,“悬疑+女性”无疑是最受瞩目的一类。
“她话题”是2020年影视剧和综艺中的热门,“她”和都市剧的结合造就了年度爆款《三十而已》;“她”和悬疑剧结合的代表作就是《白色月光》《摩天大楼》《失踪人口》。这其中,《白色月光》以清冷的画风、悬疑的手法来关注中年女性的情感、家庭、事业;《摩天大楼》着重于悬疑下的女性群体觉醒,同时也探讨了原生家庭的残缺等。
“她悬疑”剧受到关注,实际上是今年悬疑剧井喷的一个衍生话题,但悬疑从来不是男性市场专利。2015年霍建华、马思纯主演的《他来了,请闭眼》以及2016年王凯、王子文主演的《如果蜗牛有爱情》,都是业内开拓女性题材的主动进击。但是从默默无闻到“突然”崛起的背后,“她悬疑”既是剧集类型的融合发展,也有市场的重新认识。从多个视频平台数据来看,女性对悬疑剧的关注度并不比男性低。优酷“悬疑剧场”女性观众占比近60%;艺恩数据显示,悬疑剧《隐秘的角落》的女性观众占总观众人数的45%。
“她悬疑”特点非常明显。跟侧重烧脑、强节奏和动作的常规悬疑剧相比,“她悬疑”更加突出女性推理,女性职场困境、女性友谊等元素被格外强调。有业内人士表示,经历了琼瑶剧、偶像剧、婆媳剧、大女主剧后,“悬疑+女性”的“她悬疑”剧是新女性剧的一个突破口。
观察
2021会有更多尝试的路径
2020年,尽管借由《白色月光》《摩天大楼》等系列作品打造出“她悬疑”的一个小高潮,但业内对其前景并不十分乐观。
业内人士指出,首先,跟美剧、日剧甚至韩剧等国外同类型作品相比,国产“她悬疑”剧议题貌似丰富,但都并没有介入深度探讨;其次,现有作品的切入点大多是选择以女性视角讲述当下社会中的女性问题,而女性观众收看悬疑题材的观剧口味究竟跟男性有何不同的问题并没有破解;再者,“她悬疑”剧的定位并不明确,如果观众很快看透“她悬疑”无非是查“小三”、换汤不换药的职场宫斗、故弄玄虚的原生家庭旧案等等,很快也将走向审美疲劳。
纵观2020年,悬疑题材的包容性和衍生效应都达到了空前的最大化。从几大平台明年会继续推出主打悬疑的“迷雾剧场”“悬疑剧场”“季风剧场”的动作来看,悬疑题材依然会是明年的重头戏,“悬疑+”会有更多尝试的路径。但不论悬疑题材如何叠加和组合,观众最终看的还是故事和人物命运,他们只愿意为好的内容埋单。
文/本报记者 杨文杰
统筹/刘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