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扶贫产业兴榕江

2020-10-09 09:53:32 来源: 新华网 评论:0 点击:  收藏
    榕江县守牢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以车江大坝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大力发展“果、蔬、药、菌、猪、鸡”六大扶贫产业,为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重要支撑。

    调整结构,“小散弱”变“高大上”

    9月10日,白露虽过,但榕江依旧热浪翻滚。

    “我们就是要趁‘热’打铁。”榕江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玉彬说,车江坝区作为黔东南州4个万亩坝区之一和贵州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车江坝区能摆脱昔日小、散、弱的发展困境,驶入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的快车道,靠的就是战贫的热劲。

    车江坝区虽有“万亩大坝”之称,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以来都没能真正做大做强。

    坐拥车江却不能实现产业效益的最大化,榕江县找准病根,对症下药,从恢复坝区种植面积入手,打响了一场调结构的战役。

    县里迅速成立由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任双指挥长的车江坝区产业发展指挥部,抽调20名干部组成专班,为各项工作开展提供组织保障。

    针对车江坝区“两违”情况,榕江县通过摸底清查、逐户制定拆迁方案,恢复坝区种植面积。

    “充分利用车江大坝温度、水利、土壤等优势,坚持抓两头、稳中间,提升坝区蔬菜产业经济效益。”吴玉彬说,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和贵阳等地的市场需求,车江坝区按照“一年三熟四收”高效种植方式,优选辣椒、茄子、豌豆苗等附加值高的农作物进行种植,通过与贵阳农投、榕江农投、三鑫天源等企业合作,加强市场对接,推动坝区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目前,车江坝区完成春季辣椒、番茄、南瓜等蔬菜种植9434亩,完成夏季换茬茄子、辣椒等蔬菜种植6089亩,预计今年可实现总产值1.59亿元。

    因地制宜,百香果飘香市场

    走进榕江县600亩尊榕百香果高标准示范园,在交织的藤蔓下,由青转黄的百香果散发出阵阵清香。

    “今年第一年出果,市场很好,每天都是按订单采摘。”榕江县尊榕百香果高标准示范园育苗基地负责人杨顺海介绍。

    果实累累的基地旁,30亩育苗基地正在吐嫩芽。

    “育苗基地是6月底投用的,预计可出圃120万株。同时,我们还有150亩的智能育苗大棚正在修建。”杨顺海说,“到2021年,榕江县可实现百香果苗的自给自足,在补全产业链上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地处黔桂交界,西南高原山地气候与沿海温暖季风在此交汇,榕江具有适合百香果种植的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

    因地制宜,百香果已经成为榕江县脱贫主导产业之一。目前,该县完成百香果种植10185亩,并按照“国有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组织模式,覆盖带动贫困户3395户13870人。

    在大力扩增种植面积、推动产业规模化的同时,榕江县还着力推进百香果产业标准化发展。目前,榕江引进3家百香果种植龙头企业,以国有平台公司为项目承接主体,带动9家产业公司、17家村级集体公司和20家合作社参与生产经营,建设200亩以上标准化基地16个,1000亩以上标准化基地1个。

    同时,按照全产业链要求,榕江县先后成立百香果集团公司、研究院和协会,在制订百香果地方标准、品牌标准、产销对接等方面全力发力,榕江县百香果产业正朝着全产业链方向发展。

    靠山吃山,林下经济风生水起

    “九山半水半分田”,森林覆盖率高达74.04%,榕江县潜力在山,富民希望在林。

    靠山吃山。榕江县把目光瞄准了更为广阔的林地空间,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助推脱贫攻坚。

    森林茂盛、雨水充足,特别适合中药材生长。立足优势,榕江县将中药材作为“一县一业”来重点推动。按照政府搭建平台、引进企业建基地带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加快培育龙头企业;鼓励和支持农民成立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村集体公司参加产业发展,实现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链条化、品牌化。目前,全县创建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村集体公司89家。

    这个多雨的秋天,把榕江县八开镇都江村草珊瑚示范园里的1930亩草珊瑚淋得十分茂盛。

    “雨多,草珊瑚长得好,杂草也长得快,现在我们正在进行今年的第三次除草。”基地管理员潘成明介绍,“以前,这里也长了很多野生草珊瑚,但我们不知道它的价值。如今建起了示范基地,草珊瑚成为了我们致富的宝贝。基地覆盖都江村及周边村子贫困户514户,不仅有扶贫资金分红,还提供工作岗位。”

    林地空间被充分挖掘,山林“活”了起来,榕江县林下经济发展风生水起。截至目前,全县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9.74万亩;林下食用菌(红托竹荪)种植面积3155亩;林下养鸡存栏112.7万羽,出栏55.87万羽;林下养蜂完成1.06万箱(巢),通过“国有企业+龙头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或“国有企业+村集体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等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3.83万户13.8万人。(记者 余光燕 江佳佳 邓钺洁 郭芳霞)

    

责任编辑:杨瑞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供读者参考。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供读者参考。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