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市农业产业到户46.7万户,贫困户覆盖率90%,基本实现有发展意愿和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产业全覆盖。14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区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8044元增加到2019年的13832元,年均增长11.7%。
“产业扶贫是带动村民长效增收的关键。近年来,我市各区县在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的同时,还因地制宜发展起各种特色产业,扶贫成效显著。”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然而部分地区仍然存在特色产业不“特”,龙头带动不强,农产品销售渠道单一等问题,一些企业与农户之间还是简单的买卖关系,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最直接、最有效的衔接点,因此,扶贫产业的培育要放在乡村振兴的大格局中进行。”该负责人说。接下来,在优化产业结构方面,我市将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推动柑橘、茶叶、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向贫困地区拓展。尤其做好“一村一品”创建,以村为基本单位,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使一个村(或几个村)拥有一个(或几个)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和产业,带动村民增收。目前,我市已完成242个“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年内将争取完成300个“一村一品”创建任务。
在加强产业引领方面,我市将持续抓好龙头企业培育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在18个贫困区县新发展200家区县级以上龙头企业,加强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实现贫困村农民合作社全覆盖,有产业、有意愿的贫困户100%加入专业合作社。同时,借助农村“三变”改革,构建起各经营主体与农户间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户更好地加入产业发展中。“目前,我市共有591个村开展了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其中贫困村192个,11.4万贫困人口成为股东。”该负责人介绍。
在消费扶贫方面,一是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商,依托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巴味渝珍”电商平台等,促进农产品线上销售。二是加大产销对接力度,利用中国农民丰收节、中国农交会、西部农交会等全国性及市内外展会活动,推介展销贫困区县特色优质农产品。同时,加强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目前,我市生鲜农产品产地仓项目已正式启动,将在首批14个试点区县打造生鲜农产品产地仓,借助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将供应链前置到农产品产地,为产品进行溯源、分拣、初加工、包装存储、冷链物流等一站式服务。“以前我们主要帮农户解决产业有没有的问题,今后我们将更加注重解决产业好不好的问题。”该负责人强调,此外,我市还将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打造乡村旅游示范乡镇,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记者 左黎韵)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