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生态产业蓬勃发展
赤水晒醋晒场
赤水市是赤水河流经贵州的最后一站。走进赤水,满目皆绿,全市森林覆盖率超过80%,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为每立方厘米32000多个……
近年来,赤水市委、市政府将生态优先作为立市之本,致力于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产业、培育生态文化,逐渐走出了一条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
生态城市打旅游牌
“这座城市空气好、环境好,到这里来旅游,不虚此行。”8月22日,从四川成都来赤水市旅游的游客王云,在微信朋友圈里“晒”了这样一段话。
据了解,自1990年撤县建市以来,赤水市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建共享”战略,深入推进城市美化、亮化、绿化、净化等工程,大力打造绿色城镇,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基本建成了布局合理、交通便捷、功能完善、环境优美、休闲舒适的生态人居环境。
现在的赤水市城区,建成了30里河滨景观休闲步道,公共汽车和出租车已实现清洁能源使用率100%,城市居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80%,博物馆、图书馆、公园、旅游公厕等全部免费开放,城市主要道路全面实现“白改黑”,空气环境质量常年保持“优良”水平,居全省、全国前列。
赤水市被称为“千瀑之市”“丹霞之冠”“桫椤王国”,有着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该市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同样丰富,有元厚红军渡、丙安红色小镇、赤水红军烈士陵园、黄陂洞战斗遗址等。
依托旅游资源优势,走旅游路、吃旅游饭、打旅游牌、发旅游财,是赤水市实现跨越发展的“不二”选择。
赤水市举全力打造全域旅游,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完善了一大批旅游基础设施。通过这些年的发展,赤水旅游产业的发展已成为贵州旅游的一面“旗帜”。
截至目前,赤水市已先后获得国际最佳休闲旅游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城市等荣誉称号。
全面禁渔成效显著
这些年来,赤水市始终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严格保护赤水河生态环境,尤其是在推动赤水河流域鱼类禁捕退捕工作方面,成效显著。
穿越云贵川三省的赤水河,是长江众多一级支流中唯一没筑坝的河流,是很多珍稀鱼类的重要栖息地和繁殖场所,被列为鱼类保护区。自2017年1月1日起,赤水河开始进入为期10年的全面禁渔期。
为此,赤水市多措并举,通过落实“河长责任制”、清理取缔“三无”船舶、整合力量强化执法监管等措施,加大了查禁违法捕捞行为,同时大力开展人工增殖放流。
截至目前,赤水市已有138户207名渔民全部实现退捕转产,渔业部门累计人工增殖放流各类鱼苗200万余尾,赤水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经过采集,中华倒刺鲃、胭脂鱼等鱼类数量明显增加。2019年3月,赤水河(赤水市段)被国家水利部评为长江经济带“美丽河流”。
赤水市在加大查禁违法捕捞行为的同时,利用高山湖泊、溪流等进行生态养鱼。
“这鱼肉可嫩了,是在高山湖泊养殖的生态鱼。”在赤水市丙安红色小镇外的一家餐馆里,老板拿出菜单向客人介绍道。
据了解,赤水市湖泊、溪流众多,水质优良,近年来该市利用高山湖泊、峡谷溪流等,发展生态养鱼项目。为避免传统养鱼投料对湖泊、溪流造成污染,也为保证鱼肉品质,赤水市渔业部门禁止投喂饲料,并且严格规定了鱼苗投放密度。
如今,这种高山湖泊、峡谷溪流养鱼点,遍布赤水市所有乡镇,培育出“月亮湖生态鱼”“蟠龙冷水鱼”等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地方品牌,成为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新兴产业,部分村庄仅养鱼一项,村民人均增收达3000元以上。
生态产业蓬勃发展
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绿色发展思路,赤水市的生态产业近年来蓬勃发展,赤水晒醋就是其中之一。
赤水晒醋采用古法酿造,醋坯和成品醋都在阳光下长久暴晒而成,故称晒醋,已被列为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史料记载,赤水先民很早就有喜食晒醋的习惯。1998年,在赤水市复兴镇马鞍山出土的汉墓群中,就发现有原始陶醋罐。赤水一市民的族谱记载,明朝万历年间,在赤水河打鱼为生的渔翁食鱼时,常用晒醋软化鱼骨。
到了清朝道光年间,赤水市已有多家商号兴办酱醋厂。当时,赤水城内晒醋十里飘香,在民间流传有“商家聚赤水,晒醋数第一”之说。
赤水市曾氏晒醋有限公司是该市规模较大的晒醋生产企业之一,走进公司的生产基地,只见宽敞的晒场上,整齐地排列着近万个装满醋的巨大坛子,空气中弥漫着醋香。
“赤水晒醋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从头到尾全是纯手工制作,总共有30多道工序。”据公司负责人董彬介绍,首先从制醋曲开始,精选百余种中草药和麦麸制成曲药待用,然后把大米和糯米熬成粥,和曲药混在一起发酵成醋酸菌,接着再加入适量麦麸充分搅拌入槽,形成醋醅,之后移入瓦缸用食盐封口,开始日晒夜露。
晒醋的整个生产过程,需要三年半时间才能完成,经过高温暴晒的赤水晒醋,色泽柔和,酽如菜油,具有清热、降压、解暑、解毒、醒酒、美容护肤等功效,是宴席佳肴里不可缺少的调味品。
据了解,目前赤水市共有10余家晒醋企业,在严格按照传统手工酿造技艺生产的同时,以现代化的检验方法和质量管理体系,打造品牌建设,从营销及产品研发上合力开拓市场,总产能已突破万吨大关。(记者 徐飞 任然 见习记者 赵登银)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