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粮食产品的特殊性
粮食是一个特殊产品,从生产看,自然风险大,比较收益低;从需求看,收入弹性小,但又不可或缺、不可替代。作为一个产粮大省,我省的基本省情粮情是人多地少,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粮食的弱质性表现得更加突出。因此,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保安全”和“促发展”之间纠结,在围绕破解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进行改革和探索。无论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倡导的“公司+农户”、农业产业化经营,还是后来我们提出发展粮油产品深加工,并再次提出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目的都是想通过纵向延伸产业链,横向延伸服务链,或者跨界延伸粮食和农业的功能链,扩大粮食这个特殊产品的增值空间和增值环节,克服“小生产”的短板,把粮食的弱质性稀释掉,同时更好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对粮食及其制品的多样化需求,更好保障粮食安全,这是我省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本任务。
坚持效率和安全并重
这次省政府以“三链同构”为主题再次出台《意见》,同样是着眼于破解这个主要矛盾和完成这个基本任务,是建立在以往长期探索的基础上的,不同的是指向性更强,也更加聚焦,就是要围绕小麦、玉米、稻谷和油料等大宗粮油产品,整合我们在粮食产业上已经形成的优势,以产业链整合带动价值链和供应链升级。一是着眼于提升价值链,引导产业链要由低附加值的产中环节和初加工环节,向附加值更高的产前研发和产后精深加工环节延伸,比如生物育种、生物医药等。二是着眼于打造供应链,强调在注重粮食生产加工的同时,更加注重做好市场和流通的文章,注重物流配送和产品销售,使粮油制成品及时、快捷并且以最好的状态抵达消费者手中。三是着眼于产业链的本土化和乡村发展,在不断扩大开放空间的同时,引导产业链与示范县、示范基地、产业集聚区等各类功能区共生发展,促进农业产业链由线性的“单链”向非线性的“网链”转变,使粮油产品获得全过程、多层次、多环节的增值,不仅使消费者的需求得到满足和保障,同时也使小农户能受益,乡村产业得以发展。
不断探索新的产业形态和组织形式
如何将“三链同构”落到实处?那就是走融合发展之路。《意见》明确指出,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方向,针对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衔接不紧、协同不够、效能不高等问题,以核心企业为引领,或者以产业集聚区、批发市场、农民合作社和区域品牌等具有市场优势的载体为主导,把分散的市场主体、分散的环节和产品有机联结起来,打造一批具有规模效益和市场优势的一体化企业、产业联盟、产业化联合体等“产购储加销”综合体,在整体上塑造富有竞争力的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与其他产业不同的是,更加强调小农户的参与和乡村发展,要通过经营方式创新,把粮食这个特殊产品和小农户这个特殊的市场主体,带到社会化大生产中去,带到现代化进程中去,实现共同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正确发挥政府作用
在贯穿多环节、多领域的连接点和关键点上下功夫,构建具有竞争力的一体化企业或产业联盟,只能是市场主体的自发行为。《意见》明确指出,政府在一些企业迫切需要但没有能力做的、且明显具有共性和公共性的关键环节进行介入,间接引导涉粮企业走一体化融合发展之路。比如加强全链条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建立粮食质量追溯长效机制,以保障“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更加注重仓储运输和物流配送设施建设,降低流通环节的成本,帮助企业分担融合发展中的风险;搭建科技转化平台,帮助中小粮油企业解决普遍缺少研发平台和技术人才,工艺装备落后,新产品开发滞后的难题;强化全链条的信息化建设,大力实施“互联网+粮食”行动,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等。
着眼于整个现代化过程
就我省现有的省情粮情而言,实现粮食安全和现代高效农业相统一不可能一蹴而就,将伴随我省整个现代化过程。《意见》首次提出要建设全国口粮生产供应中心、全国重要的粮食储运中心、全国重要的粮油食品加工制造中心、全国重要的粮食科技研发中心、全球粮食交易和期货价格中心、区域性粮食装备制造中心,这是由我省粮食产业发展现有的基础和综合优势决定的,是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和服务全国发展大局的战略需要,同时也是我省着眼于“十四五”和更长时期粮食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和长期目标,我省将结合新一轮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进行具体规划和部署,争取把河南建设成为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粮食产业强省,同步实现现代化。
(作者刘云单位:河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