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同呼吸 那就共责任

2014-11-25 09:54:53 来源:  评论:0 点击:  收藏
   温江桦(媒体人)
  近日雾霾袭击郑州,空气污染指数频频爆表。一位在郑州生活了20年的市民李国发拿起笔,给郑州市市长马懿写了一封公开信。信中,他表达了对郑州空气质量的强烈不满,要求市长铁腕治霾。马懿很快回信。他在回信中说,看到信后,作为市长心情沉重,将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尽到政府应有的责任。
  雾霾之下,艰于呼吸,李国发“隔空喊话”,用词激烈,表达不满乃至愤怒,无疑契合了当下民众的情绪。这封公开信,在“十面霾伏”的日子里,就像一束光亮,让人看到了郑州市民对蓝天、清洁空气的迫切,也看到了政府治污责任的不容推卸。郑州市市长的迅疾回应,让“公开信事件”暂告一段落。只是在此期间,诸多声音齐发,有人对李国发击掌称赞,更有人质疑:一封公开信能改变什么?
  可以看到,一旦涉及公共利益,在抱怨与行动之间,仍有不少人选择了前者。甚至,抱怨之人还会找出不少理由,例如主政官员看不到、听不见;即便看到听见,也不会理。既然作用甚微,何必行动?李国发的公开信,是一种呼吁,更是一种对政府的督促,然而如此为公共利益、市民呼吸权利的登高一呼,在目前,仍然有人不看好。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苗头。
  的确,一封公开信难以改变什么。但是,仅仅在抱怨,而不行动,雾霾难题将会永远无解。套用一句流行语:行动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李国发在接受采访时,有一句话说得好,“把一个人的声音变成千百万人的声音,让它强大起来,影响到政府和市长,让他重视起来。”可以说,治理雾霾,没有看客。作为个人,不能像政府一样登高望远、宏观决策,但是普通市民可以从自身做起,大声呼吁总还是能做到的。
  既然同呼吸,那就应当共责任。对于市民而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既是雾霾的受害者,同时也是制造者。在呼吁政府重视治污责任时,是不是也要想一想自己也可以有所作为?例如响应本报的“不做污染看客,一起拍雾霾吧”的号召,见到一处扬尘工地,随手拍下,并在网络上将信息发送至相关政府部门,用无声的语言督促政府行动起来。或者可以从自身做起,例如少用私家车代步,就会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少些露天烧烤,同样也能。可以说,要身体健康还是要经济增长,不只是政府在做选择题,我们也在做。
  相信随着时间推移,这封公开信的影响力会逐渐减弱,最终可能变为一个模糊的记忆。但是,相关行动应该持续,一方面,市民应不断督促政府牢记大气污染治理的责任;另一方面,对于自己,更应该保持一种“节能减排”的自觉。对大气污染,我们不能在温水煮青蛙中变得麻木,不能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等到大气污染造成大量人员死伤时,再幡然醒悟。要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不仅需要政府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行动。
 
责任编辑:杨瑞

关于 责任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