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庙大成殿
文庙明伦堂
蔡京书写的碑额
宋徽宗书写的碑文
大河新乡网讯(记者 赵新颜 )文庙,中国古代“庙学合一”的教育圣地,全国尚存的文庙不在少数。据说,文庙在很多城市已废弃为仓库,中国传统教育在那里遭遇了尴尬。相比之下,位于闹市区西大街新生巷的新乡文庙较为幸运,受到市政府与红旗区政府的双重保护。
文庙主体建筑位于红旗区政府院内,而庙宇的一侧又有一座以文庙为名的热闹市场。长久以来,新乡文庙在新乡人心目中仅是一个地名的符号,与地方志中记载的教育圣地相比,少了几分神秘与神圣,多了几分亲切与熟悉。
然而,当我们走进这座“庙学合一”的教育圣地时,这种亲切与熟悉感就会逐渐淡化,扑面而来的是带有教育色彩与宗教意味的神圣与神秘感。
历史与建筑融为一体
据相关史料记载,在未有文庙之前,中国古代就有在开学之初祭祀先圣先师的礼俗。汉代以前,祭祀对象是先圣先师,未必是孔子,汉代以后将其对象固定为孔子。到了唐代,孔子的地位进一步上升,皇帝先是在武德二年下诏,“令国子学立周公、孔子庙,四时致祭,仍博求其后”。武德七年(即公元624年),孔子被尊为先师,开元二十七年(即公元739年),孔子被册封为文宣王,各地开始兴建文庙。随着文庙的普及,“庙学合一”的教育体制初步形成。
文庙的基本功能是举行释奠礼,其规制至唐玄宗时基本定型。《大唐开元礼》规定,中央政府举行的释奠礼为中祀,地方政府举行的释奠礼则为小祀,且程序严格。到了宋代,书院兴起,文庙与书院的结合进一步加强了庙学一体的教育体制,使得释奠礼愈加普及,也进一步凸显了儒家的教育理念。
关于新乡文庙的创建时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傅山泉介绍说,文庙最晚建于北宋初年。有碑文记“北宋熙宁六年庙,元祐四年修”,北宋末年设为学宫,后文庙毁于战火。明洪武三年(即公元1370年),文庙得以重新修复。文庙原有棂星门、乾门、大成殿、东西廊庑、明伦堂、尊经阁、泮池等建筑。目前仅存大成殿、明伦堂及碑刻10余通,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体量宏大,地位尊贵,建筑严谨而不呆板。”傅山泉告诉记者,虽已多次考察文庙,但每次望见夕阳下优美的建筑曲线,他仍为之心动。
据傅山泉介绍,大成殿是文庙主体建筑,殿的上部为青色琉璃瓦,下面是朱红色的檐柱和山墙。殿上吻兽和脊兽在“文革”时期被拆除,虽然少了这两个点缀,但整个殿宇依然美丽壮观。殿顶曲面而下,造型优美。殿宇三面环墙,檐墙用大砖垒砌,墙砖上印有“正德拾年武陟县造”、“正德拾年修武县造”、“怀庆府修武县造”等铭记。大成殿的一些建筑构件仍为明代原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文庙大成殿是市区内唯一的庑殿式建筑。傅山泉告诉记者,该殿为单檐庑殿顶,单檐庑殿顶是建筑学的专业术语。在古代,只有孔子和皇家才能享用单檐庑殿顶。
文庙内的明伦堂创建于明代,清代和近代重修。明伦堂四周筑有月台,卷棚硬山结构,灰色筒板瓦覆顶,檐下施斗栱,正面出檐,设有廊柱6根。堂内的东西山墙嵌有明代成化十二年立的《新乡进士题名记》、《贡生题名碑记》、清代嘉庆十二年立的《外翰题名碑记》、《岁贡题名碑记》、《恩拔岁贡题名碑》、《流芳碑》及《乡会题名碑》7通,碑刻记述了从明成化到清顺治时期文庙培养的进士、贡生的籍贯、职务、简历等。
大观圣作之碑
文庙内有一通高大的青石古碑,这就是蜚声中外的《大观圣作之碑》,常有爱好研习书法的人在此流连忘返。
“遒劲有力,入石三分。”初见此碑,记者也禁不住被亡国之君宋徽宗独创的“瘦金书体”所吸引,那入石三分的一撇一钩,是对“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最好的注解。历史上宋徽宗虽然是一名昏庸、奢侈、怯懦的皇帝,但他却通书法善诗画,艺术造诣颇深。他潜心研习历代名家特别是晋唐以来名家墨迹,融会贯通自成一家,他创造的“瘦金书体”,望之如枯藤老树,刚劲飘逸,直如箭、劲如铁。通览《大观圣作之碑》碑文,不论单字结体、章法布局,皆得当严谨,协调统一。碑额是由宋徽宗的宰相蔡京所题。
据傅山泉介绍,此碑高4.47米、宽1.24米、厚0.42米,上部及两侧雕刻着精美的二龙戏珠和缠草图案,碑文四周有地卷龙纹、缠枝牡丹花纹,具有很高的文物历史价值。
此碑碑文共存1007字,与清代《金古石草编》所录碑文对照,缺损118字。此碑为后人研究宋代学校制度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该碑的内容,主要是“三舍”、“八行”。“三舍”指把学校分成外舍、内舍、上舍,外舍生成绩优良的升内舍,内舍生成绩优良的升上舍,上舍生成绩优良的可免试当官。“三舍法”是王安石变法中的一项内容,是从宋神宗(赵顼)时代开始施行的一项教育制度。宋徽宗借“三舍法”之名,又推出了“八行取士”,以“孝、悌、忠、和、睦、姻、任、恤”所谓“八行”来限制学生,符合“八行”者可升舍以至作官,不符合者以“八刑”予以惩罚,这实际上是对王安石变法的否定。到了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三舍法”便废除了。从政治角度讲,这通《大观碑》无疑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烙印,彰显出统治阶级为了稳固封建的统治地位,从思想上、行为上禁锢百姓的真正目的。
据了解,宋代大观碑有很多,宋徽宗时全国计有1000多块,散布各地,后逐渐损毁湮没。如今所能见到的《大观碑》还有4通,分别在陕西西安、河北赵县、山东泰安、河南新乡,而新乡的碑保存的完整程度也是所存4通碑中较好的。
1973年,大观碑的拓本赴日本展出,日本友人对此碑的书法好评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