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张一川老人回忆,刘少奇认为,调动时,厂里没给工人说清楚条件。处理事情不公,人心就会不服。处理事情的原则是启发,不能简单草率从事。开始没给大家讲清楚,要承认这是领导错了,要强调自愿,愿留则留,...
“据张一川老人回忆,刘少奇认为,调动时,厂里没给工人说清楚条件。处理事情不公,人心就会不服。处理事情的原则是启发,不能简单草率从事。开始没给大家讲清楚,要承认这是领导错了,要强调自愿,愿留则留,愿回则回。领导要有错就改,不要对人民耍花样,要一是一,二是二,要吃老实饭,吃花样饭越吃越糟。这次是夹生饭,回炉做好了,就是真正做了思想政治工作。”
草率是误事的开始,116厂当时就吃了亏,以至于惊动了中央领导。好在这是人民内部矛盾,说开了,处理好了,局面还是一片大好。
若是草率处理敌我矛盾,后果就会大不一样,轻则丢命,重则祸国。
在诸葛亮的帐前,马稷是很有面子的。原因无他,能吹。史书说诸葛亮每次和他谈话,他常常能“自昼达夜”地喷。给诸葛亮的印象是没有他不知道的,没有他办不到的。
有了这个印象就坏了。这么有能耐的人不给他加点儿担子,连诸葛亮都觉得有点儿不好意思,全然忘了刘备“走时”的“谆谆教诲”:“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于是,在一次北伐魏国的时候,就把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的街亭交给马稷去把守。结果是“言过其实”的马稷,在军事安排上一点儿都不靠谱,净胡弄,最终是失了街亭,也丢了性命,还害得诸葛亮自降三级。
连诸葛亮这样常常告诫自己要“亲君子,远小人”的人,都防不住小人,更别说跟前小人多的皇帝了。
南北朝的时候,宋朝有个皇帝叫刘义隆,在位30年。前20年,他还算励精图治,先是免除百姓欠政府的“通租宿债”,后又实行劝学、兴农、招贤等一系列措施,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社会生产有所发展。史书上说那时候“府库充盈,器杖精良”。
这一好过不当紧,刘义隆就想扩扩疆土,应了无事生非的话。刘义隆说起这个事,很多大臣就摇头,偏有几个以彭城太守王玄谟为首的马屁精迎合皇帝,时不时地向皇帝慷慨进言,弄得刘义隆热血沸腾。
这就是小人的嘴脸,用不切实际的话来挠当权者的痒处。
刘义隆被挠到痒处,当然十分受用,于是就不知天高地厚地草率地向强邻北魏发兵了。结果是一败再败,国力大损。
明朝第6个皇帝叫朱祁镇,也就是明英宗。他在位的时候,北方的邻国瓦刺强大了起来。瓦刺对明朝很不友好,除了骚扰“明瓦”边境,吃明朝些“豆腐”,还经常派人到明朝进贡骗赏。因为当时明朝好脸面,对来进贡的使者,赏赐十分丰厚。
瓦刺就吃准了明朝的心态,不断并且派来的使者越来越多,最多时达3000人,拿的礼品却少得可怜,摆明了是来占便宜的。
当时朱祁镇有个很宠信的太监叫王振。王振看出了瓦刺人的不沾闲,就不让皇帝给瓦刺人那么多赏赐。这一来,可得罪了瓦刺,“明瓦”边境的“豆腐”变成了真刀真枪。年轻气盛的朱祁镇咽不下这口气,再加上王振不住地在旁边撺掇,就凑了20万兵马御驾亲征了。
这个“凑”字,显示了草率,也预示了结局。结局就是朱祁镇当了瓦刺的俘虏,王振也被明将杀了头。
可见这处理事情,慎重是重要的,而且要慎之又慎,倘若草率,以上就是例子。(智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