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市委领导到干休所看望老干部,征求大家的意见。座谈会上,老干部提了不少自己生活上的问题。而宋义庭却语出惊人,希望市委在经济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中,切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他说,现在,有的人在干部...
“一次,市委领导到干休所看望老干部,征求大家的意见。座谈会上,老干部提了不少自己生活上的问题。而宋义庭却语出惊人,希望市委在经济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中,切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他说,现在,有的人在干部问题上拉拉扯扯,甚至权钱交易,今天提拔上来,明天就犯错误,这样下去是会把社会主义事业断送的……”
宋义庭说这话的时候,是1997年。可见那时候这权钱交易已经成了一定的气候,以至于这位“老组织”不吐不快,话甚至很难听。
难听归难听,如果宋义庭还活着,看到如今社会上各色各样的“潜规则”,不知道又会说出什么不太好听的话。
其实,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这权钱交易、买官卖官在很多时候不是“潜规则”,是明火执仗的。
比如秦朝。《史记·秦始皇纪》上说:“十月庚寅,蝗虫从东方来,蔽天,天下疫,百姓纳粟千石,拜爵一级。” 这是秦始皇当皇帝4年时的事,为了解决蝗灾造成的粮食歉收,赢政让“中组部”拿出爵位,凡上交朝廷粮食1000石的百姓,赐给你爵位。秦朝时的爵官是一体的,爵位甚至比官职更让人看重。“拜爵一级”后,很多待遇就跟着上来了,1000石粮食的成本根本不算啥。
这是中国正史上有记载的权钱交易、买官卖官的开始。
后来,到了汉朝,虽然刘邦革了暴秦的命,但秦朝不少有益朝廷的东西,他们还是乐于接受的,就像这权钱交易。汉代的买官卖官始于惠帝六年(公元前189 年),《汉书·惠帝本纪》载:“令民得卖爵。”到了公元前180年,汉文帝刘恒即位,为解决边塞粮食不足的问题,他采纳晁错的建议,启动以爵位换的程序,普通百姓贡献600石粮食,给一个“上造”的爵位。而有了这个爵位,也就有了自己的“专车”,出来进去自然就风光一些。贡献再大些,爵位会更高,享受的待遇更优厚。
这是明火执仗式权钱交易、买官卖官的延续。
再后来,到了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朝代清朝,或许是末代王朝效应吧,买官卖官的行为不仅明火执仗,而且彻底。康乾盛世时还遮遮掩掩,只卖级别不卖实职,按交钱的多少,给个“副县级调研员”、“副厅级调研员”。而到了咸丰和同治时期,啥职位都可以买了。以至于后来的道光皇帝说:“捐班这些人不学无术,要能耐没能耐,要学识没学识,你能指望他们治理国家吗?”
皇帝的担心,挡不住平民百姓想当官的“热情”。光绪年间,全国共有大约2000个县,每个县只有一个“县长”,而买了“县长候补”缺的就有20000多人。得排多少年才能当上啊。当时,安徽有一个姓陈的“暴发户”,为自己两岁的儿子买了个“副市长”的缺。别人很纳闷,说才两岁能去当官?他说,这不是急的事,20年后轮到也不迟。
这是明火执仗式权钱交易的高峰。
这明火执仗式权钱交易的高峰,导致了吏治高度腐败的封建社会的完蛋。随着封建社会的完蛋,这污浊的权钱交易,也随之被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遗憾的是,历史的垃圾堆不是一个彻底毁灭污垢的地方,逢到合适的条件,历史的沉渣会泛起,会兴风,会作浪。就像这权钱交易,虽然它没有了明火执仗时的气势,但它依然会在暗流中汹涌,在明规则下潜行,在阳光下暗箱操作,在掩耳时盗铃。
它祸害的,可能正如宋义庭说的,是“社会主义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