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新乡网讯(记者 代娟 实习生 吕沐佳)历史悠久的获嘉县照镜镇,曾是牧野大战古战场的前沿阵地,是中华民族文明发祥地之一。小杨庄木版年画,从清代开始,就在这里得到了传承。 小杨庄,是照镜镇樊庄行...
大河新乡网讯(记者 代娟 实习生 吕沐佳)历史悠久的获嘉县照镜镇,曾是牧野大战古战场的前沿阵地,是中华民族文明发祥地之一。小杨庄木版年画,从清代开始,就在这里得到了传承。
小杨庄,是照镜镇樊庄行政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全村280余口人。至于小杨庄木版年画的历史,专家根据该庄留存下来的少量古雕版研究考证,断定距今至少有三四百年的历史。这种民间木版年画具有既简单又夸张、既通俗又高雅、既细腻又粗犷的特点,因地处小杨庄而得名。
据悉,小杨庄自明代就有了年画制作。由于市场的需要规模不断扩大,到清朝后期基本上形成了产业规模,生产作坊散布方圆10公里左右,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小杨庄和获嘉西关刘家年画作坊。艺人们在农闲时创作雕版,印制年画,阴历年前走街串巷贩卖,市场一度扩展到新乡、焦作等地。小杨庄年画以三皇圣祖、祖先牌位、文武财神、张仙射狗、送子观音等神仙符像为题材,反映了人们对神灵、先贤、名人的崇拜,赋予了厚重的道德内涵。小杨庄制作的年画,除了观赏或装饰美化外,更主要是为了表达驱邪纳祥之意,用于祭祀、镇宅、祈福。
2月28日,记者见到了正在制作木版年画的代表性传承人——61岁的张同瑞。刚走进他家的院落,一幅幅精美的木版年画立刻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幅木版年画需要很多道工序,雕板、印刷、描色、画墨、粉脸、开脸、供奉贴金……一道道工序依次下来,才能制作好一幅完整的木版年画。张同瑞告诉记者,这些工序里面,最难的部分是雕板。小杨庄年画所用雕板材质为木质细密、有50年以上树龄的梨木,锯好的梨木板风干半年才能由熟练雕工在上面制作雕版,完成一块年画雕板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当然,一块雕版是独立的内容,可以反复使用。但由于雕板时需要绝对的耐心和细心,而且工序十分复杂,现在能够做到画、雕、印全套手艺的人也越来越少了。”获嘉县文化馆馆长周明辉惋惜地说。
关于小杨庄木版年画的艺术价值,市群艺馆的两名专家称其“非常难能可贵”,是“中国民间艺术宝库的一枝奇葩”,是“全市乃至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上的一个重大发现”。从整体上讲,小杨庄木版年画的色彩处理,是在黑白色彩的基础上,采用极为简单的色彩处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把关键部位突出出来。比如人的脸颊、下额等部位,只进行简单的处理,便可使人物栩栩如生。对于专业人士来讲,这样的涂色也是相当复杂的。在结构上,它采用点线面结合的方法,符合美学观点,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在人物上下层次过渡上常用曲线线条,采用的是中国画的花鸟画画法,装饰性强,很有代表性。小杨庄年画的涂色很有讲究,该涂的涂,不该涂的大胆留白,给人以清爽之感,绝无臃肿、沉闷之感。
据了解,上世纪60年代以前,小杨庄80%以上的村民家里都有祖辈传下来的雕版,家家都会制作木版年画。但随着印刷工业的发展,特别是近些年电脑的普及,木版年画传承到今天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随着市场的不断萎缩,木版年画也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目前,该村能够制作木版年画的仅有10余人,而能够做到画、雕、印全套手艺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正是由于木版年画的市场需求逐渐减少,张同瑞虽然从事年画创作,但已不是主业,他仅在外出务工回来或农忙之余进行创作。“做一幅大概0.5平方米左右的年画,不算装裱,也要一天的时间。费时费力做好了,别说卖不上价钱,根本就没人要……”张同瑞说,“打一天零工能挣几十块钱,可专画木版年画,半年也难得卖出去几张,庄户人家要过日子,热爱不能当饭吃啊!”
在张同瑞仅仅三四平方米的画室内,摆满了各种制作木版年画的材料。虽然条件艰苦,但是老人表示,年画做了一辈子,丢掉也于心不忍。只要有人需要,他就会尽力做下去。此外,为了不让这项技术失传,他让儿子儿媳都学习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尽力将其传承下去。
周明辉说,近几年,获嘉县文化馆已经对该项目进行深入调查,并完成了文字、音像等资料的记录整理。下一步,该县将借鉴外地经验,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力争让小杨庄年画提高知名度,恢复往日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