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新乡网讯(记者 赵新颜)“《一个苦战二年改变了面貌的合作社》这篇文章值得一读……除了别的特点之外,中国六亿人口的显著特点是一穷二白。这些看起来是坏事,其实是好事。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一张...
1958年,毛泽东主席在南下的飞机上看到了新乡地委呈上来的《一个苦战二年改变了面貌的合作社》的报告,在机舱里,他动笔写下《介绍一个合作社》。文章发表后,全国震动,应举农业合作社社长崔希彦成为新闻人物。
应举合作社引起的轰动,是崔希彦没有想到的。据《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新乡》(由新乡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著)一书记载:“1958年6月14日下午,他(崔希彦)到军委礼堂作报告,主持大会的是贺龙,陪同他作报告的是谢觉哉,台下的听众是军队团以上干部。他讲得很投入,很轻松,很自然,妙趣横生。”
北京许多单位纷纷拉他去介绍经验,一讲就轰动了京城。最典型的一次是在北京大学,演讲的时候下起了小雨,人们没有准备,没有带伞,然而偌大个广场,万千的听众没一个离开。
当崔希彦坐进车中将要离开的时候,人们却潮水般围了上去,大家都想近距离瞧瞧这个充满智慧的农民究竟是个什么模样。
只上过3年私塾的崔希彦为何能作出精彩的报告,《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新乡》一书写道:“他一个人悄悄跑到开封相国寺听书,先是他听人家的,后来是人家听他的,他现炒现卖,竟然语惊四座,技高一筹,后来很长一段时间,他依然能将《三国演义》的一些精彩段落倒背如流。这也许是他报告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下自然直。希彦一拍脑门,想出了两个主意,一是红薯打粉,二是黄豆打油。”“村人向希彦要办法,希彦也向村人要办法,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除了红薯打粉,黄豆打油,村人果真想出了许多过灾年的妙计,如酿酒、编织、运输、刨烟丝,以工代赈等等,火越烧越旺。”从书中的描述中可看出,崔希彦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勤于动脑,他在作报告时用生动的农民语言,把农民的智慧讲了出来,很受欢迎。
毛泽东的“座上宾”
1958年的一天,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崔希彦,同去的有谢觉哉、河南省民政厅厅长施德生、封丘县县长张剑南。对接见的情景,《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新乡》一书也有生动描述:
“进大门,绕过一个清碧的水池,前面有一个白布篷,篷下有一个人在埋头看东西,他看得很认真,很专注。崔希彦一瞧那熟悉的面孔,就禁不住喊了一声:‘毛主席!’这一声亲切的农民式的呼喊惊醒了毛泽东,他抬头一看,见是自己的客人来了,便马上站起,微笑着同大家握手。”
“你们合作社,为什么叫应举社?”毛泽东问崔希彦。“我们村里过去出了一名文举人,这个举人同一般的举人不一样,他不剥削人,靠自力更生维持生活,我们的合作社也是依靠自力更生的,所以也叫应举社。”毛主席听后笑起来:“很有意思。你们推举的是你们村里过去的那个文举人,我推举的是你们应举社。应举,应举,顾名思义,咱们都在举荐一种应该举荐的精神。崔社长,你说对不对呀?”
毛泽东详细询问了应举社的生产情况,让崔希彦报出了3个保证增产的条件……毛泽东为在座的人们描绘出一幅幸福的生活图景:“如果能有应举社这样的速度和干劲,不要很久,全国每人每年就可以平均有粮食1000斤,其中人吃600斤,其它留作储备粮、种籽和喂猪,100斤猪肉,20斤油,20斤棉花。再过一段时间,每人每年要平均有1500斤粮食。这样,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就会大大提高了。”
更让崔希彦想不到的是,毛泽东主席留他在家中吃了一顿便饭,一盆清炖鸡、一碗红烧肉,一盘炒苦瓜,还有炒鸡蛋和炒青椒。回到新乡后,内务部农村救济司司长熊天荆还将子女送到应举锻炼。(史料由市党史研究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