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害为利

2012-02-03 09:47:51 来源:  评论:0 点击:  收藏

志贤 “1949年8月31日,黄河水利委员会在呈报华北人民政府的《治理黄河的初步意见》中提出‘治理黄河的目的,应该是变害河为利河’,当时最现实的项目是兴建引黄灌溉济卫工程。同年11月8日至18日,水利部在北京...

志贤

 

    “1949年8月31日,黄河水利委员会在呈报华北人民政府的《治理黄河的初步意见》中提出‘治理黄河的目的,应该是变害河为利河’,当时最现实的项目是兴建引黄灌溉济卫工程。同年11月8日至18日,水利部在北京召开各解放区水利联席会议,确定水利建设的基本方针是:‘防止水患,兴修水利,以达到大量发展生产的目的。’”


    黄河之为害,居住在黄河两岸特别是下游的河南、山东两省的老百姓深有感触,她时而洪水滔滔,时而来回摇摆,时而断水干涸,让百姓安生的时候不多。如何化其害变为利,古人不是没想过,也不是没做过,只不过限于种种条件,没有治服了这条“黄龙”。是新中国,是共产党,是人民,让“黄龙”臣服,变成了人民胜利渠,变成了为人民造福的河。


    从哲学的意义上讲,利与害是一对矛盾,它们在同一事物中共存。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利,也无所谓绝对的害,在一定的条件下,利与害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比如诸葛亮背后的空城,在司马懿大军压境的情况下,硬是把只有几千运粮兵的空城摆弄得跟千军万马似的,自己坐在城墙上弹《十面埋伏》。一向疑神疑鬼的司马懿骨子里认定谨慎的诸葛亮不是弄险之辈,给他看城内空虚的表象,定然有诈!更加疑神疑鬼,决定还是不上诸葛亮的当,一走了之,成就了诸葛亮化害为利的传说。


    如果说诸葛亮是以谨慎的招牌击败了司马懿,那么景鲤能逃脱秦惠王的魔掌,靠的是三寸不烂之舌来化害为利。


    景鲤是战国时楚国令尹,楚平王后裔,辅佐楚怀王执掌楚国军政大权。曾奉命出使于秦,秦国拟将他扣留,并以此要挟谋取楚地。他对秦王说:“大王这种做法肯定要遭到天下的轻视,也不可能得不到楚国的土地。我出使秦国时,听说齐魏两国都想割地讨好秦国。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秦与楚是兄弟之国。现在您扣留我,这是向天下表示楚国不再是您的盟友了,那样齐魏两国还有何理由尊重一个受到孤立国家呢?楚国也将不再割地给您,反而会联合诸侯图谋秦国,如此一来秦国就将处于危急之中,您不如放我回去。”秦王于是放掉了景鲤。


    春秋战国的“三寸不烂之舌”,留给我们很多典故,没想到它的功效,一直到清朝都没过“保质期”。


    清朝名将年羹尧一次出师不利,溃败途中杀了几个百姓后,又遇到了一个白面书生,呵斥道:“大胆书生,竟敢挡我大将军之道,你说,我是杀你,还是不杀?”


    书生说:“你杀我,不失将军之威,不杀我,不失将军之德。”


    年羹尧听了,心里很受用,不但没杀书生,还叫部下送些银两给书生当盘缠。


    书生死里逃生的诀窍就在于他把握住了年羹尧的挫折心理,使这个威风扫地、道德丧尽的将军,无论是“杀”还是“不杀”,都保住了“威”与“德”,从而使他的挫折心理获得了平衡。


    到了去年7月24日,“三寸不烂之舌”的“保质期”算是到头了,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一句“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的“口疮”,算是“化害为害”的典型。


    可见这化害为利是不易的,它需要智慧和能力。


责任编辑:No.005

关于 化害为利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