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新乡网讯(记者 代娟)再有十来天,就到农历龙年了。这些天,李爱荣一直在忙活着剪跟龙相关的题材。她说,她要看看自己能剪出多少条形态各异的龙来。1个月了,她已经创作了9条龙,有双龙、龙凤呈祥、盘龙...
大河新乡网讯(记者 代娟)再有十来天,就到农历龙年了。这些天,李爱荣一直在忙活着剪跟龙相关的题材。她说,她要看看自己能剪出多少条形态各异的龙来。1个月了,她已经创作了9条龙,有双龙、龙凤呈祥、盘龙……每条龙都各具特色。创作的过程很辛苦,本来是一张简单的红纸,在她的手里,如何造型,如何留好间距,如何构图……即使是一条简单的胡须,李爱荣都要琢磨怎样才最好看,怎样才能传神。末了,看着自己剪出来的作品,她有着说不出的舒心。
今年46岁的李爱荣是我省第一批非遗项目(民间剪纸)代表传承人。近40年来,她的作品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取材于真实的山民生活,构图朴实,造型生动,纯朴粗犷,简练明朗,想象丰富,精美绝伦,有着浓烈的原始趣味和稚拙美感,给人以艺术享受。
李爱荣生在山西省陵川县,在她的记忆里,儿时最喜欢的事情就是看祖母剪纸。祖母的手巧,同样的鞋样、窗花,在她手里上下翻剪,就变得秀气、俊俏。因此,十里八村的,谁想求个好鞋样,谁家嫁闺女娶媳妇,总会来她家寻几个好看的样儿。六七岁时,李爱荣便开始拿起剪刀开始跟祖母学习剪窗花、鞋花、布帘花等。
由于心灵手巧加上爱学、爱问、好钻研,李爱荣剪的花儿艳丽,鱼儿欢畅,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12岁时,李爱荣便能够独立完成作品创作,16岁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1986年,20岁的李爱荣嫁到一山之隔的辉县市薄壁镇潭头村。结婚后的她除了正常的劳作外,一直没有放弃剪纸。
辉县境内山势险峻,峡谷万丈,风光无限。十几年前,薄壁镇的山路开通后,吸引了各地美术爱好者来此写生。李爱荣爱种花草,她的花草引来了很多写生者,她的剪纸功底也因此传开。随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李爱荣被推荐到新乡市民俗协会,开始陆续参加一些全国各地的剪纸比赛。这些年来,剪纸已经是李爱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她坚持剪纸习练和创作,技艺娴熟,练就了“万剪不断”的手法,剪功细腻流畅,用剪以稳、准、巧见长,达到了“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的艺术境界。即使不打底稿,她也能够自如构思创作。
由于创作题材广泛,她的作品多且精品频现,如反映劳动人民幸福生活的《农家乐》系列作品、庆祝香港澳门回归创作的《千幅蝴蝶》、反映孝道文化的《新二十四孝》等作品,皆把传统剪纸技法和现代生活元素有机地统一起来,与时俱进,随时代发展,不仅多次获国家、省、市相关奖项,更得到行内人士的广泛赞誉。
作为一个从小生在大山,长在大山,且从未经过正规艺术培训的山村妇女,尽管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荣誉,李爱荣却从不以艺术家自居。她觉得自己的剪纸“太丑”、“太土”、手法“太笨”,甚至“每次参展都不好意思抬头”。然而,就是因为这一张张朴实纯真的剪纸呈现出来的“土气”,得到了众多人的喜爱。
李爱荣家境一般,几亩山地基本靠天收,经济来源主要是丈夫当电站工人的700元钱工资。俩儿子参军前,夫妻俩成天为儿子的学费发愁。如今,为了维持自己常年剪纸的开销,李爱荣把自家房子拾掇了两间,用于招待进山游玩的游客。
在李爱荣的家里,到处都能看到剪纸成品、半成品或者红红的纸屑。山西的红纸好,隔一段时间,她都要坐车去山西批发几百张红纸,所以家里红纸不断。邻居来了,她会主动教大家剪纸花。可如今家家经济条件都好了,大家宁肯聚在一起聊天、打麻将,也不愿意学这“不挣钱”的剪纸。这让李爱荣很苦恼。“只要有人学,我就把技法全部教出来……”为了能让这门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传承下去,多年来,李爱荣不仅努力提升技艺水平,还常年坚持向附近村民传授剪纸技艺,或者携剪纸艺术进校园、进社区、进公园,将剪纸艺术发扬光大,提高了社会对剪纸艺术的认知度。先后跟她学习过剪纸的人数超过100人,但大多数都是“学着玩儿”。
如今,最让李爱荣觉得揪心的,就是如何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这么好的东西在我手里失传了,是罪过!”李爱荣说,她有两个儿子,如果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传承人,未来的儿媳不管从事什么职业,都必须要学会剪纸技艺。“这也是没办法中的办法,不学剪纸,可过不了我这个婆婆的关。”李爱荣无奈地笑着说。
乡土风情浓郁是李爱荣作品的特色。记者笑着问:“时代不同了,下一代已经不熟悉你经历的剃头、放牛、挖野菜之类的事了,怎么办?”李爱荣笑着说:“只要剪法、手法、技艺过关,具体剪什么由他们自己决定。只要用心学习,剪啥都能剪出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