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之以恒

2012-01-13 10:47:23 来源:  评论:0 点击:  收藏

志贤 “这些年来,剪纸已经是李爱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她坚持剪纸习练和创作,技艺娴熟,练就了‘万剪不断’的手法,剪功细腻流畅,用剪以稳、准、巧见长,达到了‘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

志贤

 

    “这些年来,剪纸已经是李爱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她坚持剪纸习练和创作,技艺娴熟,练就了‘万剪不断’的手法,剪功细腻流畅,用剪以稳、准、巧见长,达到了‘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的艺术境界。即使不打底稿,她也能够自如构思创作。”


    李爱荣的剪纸之所以能“不仅多次获国家、省、市相关奖项,更得到行内人士的广泛赞誉”,得益于她“除了正常的劳作外,一直没有放弃剪纸”。


    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从平凡走向卓越,就必须有“不放弃”的精神,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所以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又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锲而不舍是枯燥的,是单调的,是乏味的,有时甚至会是烦躁的,因此是不容易坚持的。


    就像“头悬梁”的晋朝人孙敬,据《太平御览》记载,孙敬“好学,晨夕不休”,常年闭门谢客,攻读诗书,人称“闭户先生”。他苦读诗书,常常通宵达旦。这样一来,犯困是免不了的,为了防止自己打瞌睡,他就弄根绳子把头发绑起来吊在房梁上,打盹垂头的时候,绳子揪一下头发就惊醒了,继续读下去。 孙敬凭借“头悬梁”的苦学精神,终能通今博古、满腹经纶,成为晋时知名的大儒。比孙敬持之以恒苦读更早的是战国时的苏秦,他“读书欲睡”时,就“引锥刺其股”。 苏秦不怕疼吗?肯定怕。怕还用锥扎自己,是因为苏秦受了刺激。


    苏秦是战国时候洛阳人,为了让秦惠王听从自己的计谋统一全国,给惠王上书10次。可能没说到惠王的心里,任凭他“穿破了黑貂皮衣,花光了百斤黄金”,终究没有打动惠王。灰溜溜回到家后,“妻不下饪,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没人搭理他。苏秦下了狠心,日夜苦读姜太公的《阴符经》,研究其中的奇谋策略。每至更深夜半,经常犯迷糊,但一想到所受的奇耻大辱,就拿一把锥子扎自己的大腿,醒了以后再读。如此苦读,终于学成了名堂,一年以后出山,反了秦国的水,说服战国另“六雄”弄秦国的事儿,完成了合纵大计,自己也腰挂“六雄”相印,成为历史上著名的纵横家。


    汉武帝时代的朱买臣边卖柴火边读书的“如负薪”典故,说的也是一个靠持之以恒成功的案例。朱买臣很好读书,但家里实在是穷,靠捣腾柴火为生。每次卖柴,他不是担着柴火边走边看书,就是不吆喝时看书。他老婆崔氏觉得很丢人,跟他闹离婚。朱买臣劝她说:“我50岁就会有出头之日的,现在已经40多了,离成功的日子不远了。等我富贵了,一定会让你过上好日子的。”崔氏看不到希望,熬不下去,改嫁了。 后来,朱买臣因为给汉武帝“说《春秋》,言《楚词》”,得到武帝赏识,从此不用再“负薪”讨生活。


    这3个能持之以恒的,结局都是有了学问,做了官,这是和古代文人“学而优则士”的出路分不开的。


    古代的知识分子出路不多,“士”是最好的结果,其他的或是当隐士,或是当“家教”,不算很有名堂。当然,现在成功的路可不止一条,但不管哪一条,也都得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学着玩儿”是不会从平凡到卓越的。


责任编辑:No.005

关于 持之以恒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