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圣外王

2011-12-23 09:40:59 来源:  评论:0 点击:  收藏

志贤 据载,宋朝理学大师程颐在与邵雍进行学术切磋之后赞叹道:“尧夫,内圣外王之学也!” 尧夫是邵雍的字,当时邵雍已学有所成,程颐还只是个年轻人,说切磋是后人对大师们的恭敬之词,程颐讨教的成分应该说...

志贤

 

    据载,宋朝理学大师程颐在与邵雍进行学术切磋之后赞叹道:“尧夫,内圣外王之学也!”


    尧夫是邵雍的字,当时邵雍已学有所成,程颐还只是个年轻人,说切磋是后人对大师们的恭敬之词,程颐讨教的成分应该说是更多一些。


    最早提出内圣外王的是庄周,他在《庄子·天下篇》中说:“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所谓内圣,说的是一个人内在的修养成就;所谓外王,说的是这个修养成就进入社会后的功用。

    这句话的大意是:“所以让人多多学知识并加强自身品德的修养来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的主张,一直行不通,天下人多根据自己的要求和欲望,把自己的看法当成处理问题最完美的手段,根本不理内圣外王的茬儿。”


    可见这内圣外王之说,是早就有的,也可见这内圣外王之事,是不容易做到的。程颐赞邵雍“内圣外王之学”,不仅仅是说邵雍的理论,更多的是夸邵雍这个人。


    知道邵雍,很早了。上小学的时候,有一个阶段全国都在“批林批孔”,记忆中有一篇课文叫《柳下跖怒斥孔老二》,跖很是趾高气扬,孔老二则很灰溜溜。老师讲课的时候旁征博引说,在我们那里就有孔老二的“一丘之貉”,叫邵雍,他住的地方叫“安乐窝”。

    结果邵雍就成了我们身边的孔老二,大家也想“怒斥”一番,“趾高气扬”一把,却不知道邵老先生早已仙去。找不到活着的邵雍了,高年级的学兄就对着“安乐窝”噼里啪啦一番,好显示自己对“革命路线”的忠诚,好显示自己对“批林批孔”的坚决。


    后来,这些行为被定为“浩劫”,再后来,知道了邵雍是圣人,他的理论是财富,内圣外王的高度,是在看了侯继荣先生的文章后明了的。


    邵雍的一生,多为“内圣”,并不是邵雍不想“外王”——用自己的知识能力造福更多的人,而是因为受到了客观条件的限制。


    据记载:“雍少时,自雄其才,慷慨欲树功名。于书无所不读,始为学,即坚苦刻厉,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欲树功名”当然是想有一番作为的。他自己在《答友人劝酒吟》中有“人人谁不愿封侯”的感叹,可见“为官封侯”也曾是他向往的。


    是什么原因让邵雍一生多为“内圣”呢?


    一是“高考落榜”。邵雍在《代书答朝中旧友》的诗中说:“少时治文章,亦曾观国光。”意思是“我小时候学习很努力,也曾参加过高考”,“观国光”就是宋朝时的“廷试”,类似现在的高考。


    二是家庭变故。邵雍19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去世了。母亲去世需要“守孝3年”,加上家有老父亲需要照顾,邵雍失去了再“观国光”的机会。从此他在百泉读书、种地,伺候老父亲。


   三是不屑为官。其实到邵雍在洛阳做成学问后,名气已相当大了,就有朋友劝他出来做官,皇帝也曾逼着他赴任,但他以种种理由推掉了。他在《首尾吟(之一)》中说:“经纶亦可为余事,性命方能尽所为。”把经纶事业看作他的毕生事业,“外王”是不考虑了,不能说不是个遗憾。


    真正的内圣外王,应该如孔子说的“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那样,做到内圣和外王的辩证统一,在实现内圣的基础之上,去安邦治国,达到外王的目的。也只有外王实现了,内圣才最终完成。


    邵雍没能“外王”,虽说是个遗憾,但他的学问能成“内圣外王之学”,也是人类的一大福气。


责任编辑:No.005

关于 内圣外王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