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兵于农

2011-06-17 10:28:57 来源:  评论:0 点击:  收藏

志贤 “广阔的牧野,富饶的新乡,处处都有强大、忠诚的民兵。保卫牧野,民兵就是战斗队。建设新乡,民兵就是排头兵。” 自古以来,民兵有战事则战,无战事则耕,暇则讲武,卫国保家,其制度是寓兵于农。这种方...

志贤

 

    “广阔的牧野,富饶的新乡,处处都有强大、忠诚的民兵。保卫牧野,民兵就是战斗队。建设新乡,民兵就是排头兵。”


    自古以来,民兵有战事则战,无战事则耕,暇则讲武,卫国保家,其制度是寓兵于农。这种方式,国家投入少,受益多,对于加强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民兵一词,最早见于记载南北朝历史之一的《魏书》,说北魏文成帝兴安二年,淮阳王皮豹子在边疆抵御氐羌时,因为“正规军”少,很感吃力,就给文成帝发来“快件”说:“臣所领之众,本自不多,唯仰民兵,专恃防固。”意思是“皇上你给我的部队太少了,只有依靠民兵,才算把边疆的形势稳住”。这是民兵一词的出处。


    从历史上来看,民兵这种组织,有国家组织的,也有自发的。


    唐朝武则天时期,国家在边境地区建立民众武装,称团结兵,配合军队守卫边疆;宋神宗时期,王安石推行新政,为革除募兵弊病,变募为征,曾倡行保甲,训练民兵,到后来民兵隶属兵部,成为国家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明朝一直实行民兵制,组织各种名目的民众武装,用以维持地方治安,守卫边防。
国家组织的民兵,和正规部队相比,战斗力相对差点,但省了口粮,真有了战事,民兵也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


    自发组织的民兵,多是为抵御外侮、反抗侵略而组织起来的人民群众的武装,如明嘉靖年间在东南沿海地区抗倭斗争中的义兵,清道光年间广州三元里人民为抵抗英军而自动组织起来的义勇队伍等。


    1841年5月,占据广州四方炮台的英军到三元里及泥城﹑西村﹑萧冈等村庄,抢劫财物,调戏、强奸妇女。腐朽的清政府无法领导反侵略战争,吸鸦片的清朝正规军也无力组织有效的反抗。广州三元里附近103个乡的群众,怀着对侵略者的仇恨,打着三星旗,用最简单的武器,与英军进行肉搏,迫使英军撤退。


    英军撤出虎门时发出告示,恫吓中国人民“后勿再犯”。 三元里的民兵也不示弱,发出《申谕英夷告示》,警告英军,若敢再来,“不用官兵,不用国币,自己出力,杀尽尔等猪狗” 。


    从地域上来分,民兵也并非中国的专利,外国也有。


    16世纪~18世纪,英国的正规部队数量不多,基本上采用民兵制。1588年,英国抵抗西班牙入侵的主要武装力量就是民兵。


    学过世界历史的都知道,美国抵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战争,没有44500名民兵在1775年~1783年的浴血奋战,美国不知道要在被殖民的“黑暗”中徘徊多久。


    1871年,法国无产阶级依靠巴黎工人武装起来的民兵,成功地举行了巴黎公社起义,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在俄国,1905年~1907年的革命年代,工人组成的赤卫队曾遍及各大城市及工业中心,成为无产阶级创建苏维埃政权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  


    民兵,这支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武装,已经被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重视,他们把民兵视为争取民族解放,反对外来侵略,巩固国家政权,实现社会安定的重要力量。  

    而在血火里诞生,在风雨中长成的中国民兵,不仅是参战支前的战斗队,更是建设文明的排头兵。


责任编辑:No.005

关于 寓兵于农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