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华器,亦称珐花器或法花器,是一种以蓝、黄、紫、白等多种釉色为基础的低温釉陶瓷器,它是在琉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陶瓷界有人认为是琉璃和珐琅的结合体。 据民国时期著名收藏鉴定家赵汝珍所著《古玩...
珐华器,亦称珐花器或法花器,是一种以蓝、黄、紫、白等多种釉色为基础的低温釉陶瓷器,它是在琉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陶瓷界有人认为是琉璃和珐琅的结合体。
据民国时期著名收藏鉴定家赵汝珍所著《古玩指南》一书记载:“由于法花质釉的情形与元代的瓷器相近,故人们多认为它是始自元代。明代法花的用途较为广泛,故法花在釉质等一切方面都要比元代进步。清初民间尚有制造法花的,雍正以后则停止制造。”在法华器短短三四百年的发展史中,其生产和制作工艺水平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度,并以其复杂而特殊的制作工艺和艳丽明快的低温彩釉,成为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独特历史地位的一朵绚丽的奇葩。
由市博物馆收藏的珐华小口梅瓶,属于明代瓷胎珐华器。此瓶采用立粉绘画,生动地再现了佛教释迦牟尼成佛的故事。
释迦牟尼成佛以前,是古印度迦罗卫国的王子,与我国春秋时期的孔子是同时代人。29岁时,他痛感人世间生、老、病、死等各种苦恼,同时,他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及其梵天创世的说教。于是,他不顾家人劝阻,毅然离别妻儿,抛弃王位,去寻求解脱痛苦和追寻人生的真理。他苦行了6年,结果却是徒劳无获,即悟到苦行无益。于是,他到尼连禅河去沐浴,洗去了6年的积垢。随后,接受了牧女所献上的鹿奶的供养,调养身体,再到附近的菩提树下,一心正念端坐。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苦思冥想,内现缘起,心静如水,贪、嗔、痴、烦恼再也不起心头,豁然觉悟一切真理。
从此,人们称他为佛陀或佛。随着东汉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起来,切入到中国信众的思想和生活之中。一直延续至今。此瓶所画的故事,也反映了明代佛教的盛行。
自唐代开始,器物图案有一种以儿童题材为装饰的婴戏纹,如婴戏花、婴戏球、婴戏鸭,以及骑马、钓鱼、放爆竹等,构图生动活泼,至明清时期仍极流行,深受人们喜爱。元代青花花瓷装受兴盛的戏曲影响,多采用历史题材的人物纹,如昭君出塞、三顾茅庐、桃园结义、萧何月下追韩信等。明清时期器物上的人物纹饰更为盛行,题材也不断拓展,有取材于神话故事的八仙过海、有女娲补天、西王母祝寿等,有取材于历史故事的陶渊明赏菊、苏武牧羊、武松打虎、太白醉酒、竹林七贤等,也有取材于民间传统故事的二十四孝、麒麟送子等。
该瓶的图案就采用了佛主释迦牟尼成佛的故事,整个图案布局巧妙合理,与造型有机结合在一起。采用佛教壁画的立粉绘画,并在烧制器物时勾勒出凸状纹饰的轮廓,使画面更加有立体感。使人物更加生动,突破了前代传统的模式化束缚,自由地发挥出民间大众化特点的艺术风格。瓶身釉层不透明,但明净晶莹,兰色如兰宝石。花纹线条明劲挺拔,色调对比强烈。它独特的造型,生动的人物,灵活的纹饰,以及新颖的审美追求,给人以深邃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