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旱盼甘霖 春日怀百里 (1)

2011-04-01 10:46:15 来源:  评论:0 点击:  收藏

大河新乡网讯(记者 赵新颜通讯员 王毅亭 吴继杰)去冬今春牧野大旱,幸得驻军全力施工,才引来黄河水,缓解了旱象。近3年来,豫北已连遭两次旱情,心里总有郁郁之感。旱了,才知道雨的可贵,看着枯旱的田野...


    进入山门才发现,这是个非常大的院落,占地15亩。东边是祠堂,西边是使君墓,但有一些民房建在中间,让人觉得别扭。一问才知,原来县卫生学校曾在这里办学。百里嵩十分爱民,在他的祠堂里办卫校,培养基层卫生医疗人才,也算是为民造福,想来使君也不会太介意。祠堂是3间大殿,木质结构,明清建筑风格。使君祠始建于元至大年间,鼎盛时期,有房36间,明清时期多次重修,最近一次重修是1994年,完好地保存了原来的建筑风貌。进入大殿,一块巨大匾额映入眼帘,上书“千里秋成”,细看题款,竟然是“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


    说实话,慈禧太后没给世人留下什么好印象,总觉得她就是满清腐败、懦弱的缩影。但她的字竟然出现在这里,而且从书法艺术的角度看,也算中上之质。百里嵩未必真的能甘雨随车,“千里秋成”这几个字只怕是老佛爷彰扬他兴修水利,劝课农桑,使得年成丰稔,百姓乐业,号召地方官吏向他学习。从这方匾额看慈禧太后,使人有了另一种历史感悟。


    殿中是百里嵩塑像,两边是4个说不出名字的塑像,看样子像是司职雷雨的天神。所有塑像均为近年新塑,有很浓的工匠气,而且毫无神采。大殿东南角有一通石碑,简要记载了百里嵩生平及使君祠沿袭。记者带着一丝遗憾走出大殿,只见东侧有一座六角石质碑亭,内有一碑,高约两米,因年代久远,碑文大多不可辨识。当地人说,这是清嘉庆年间朝廷所立。封丘县原文化馆馆长李天赐先生介绍说,清光绪六年,朝廷为百里嵩敕加“普佑”封号,使君祠成为封丘唯一一座受过皇封的庙宇。

    庄重大气的使君墓


    祠堂西20米即是使君墓,墓呈八角形,尖顶,墓高近3米,周长30米左右,一色青砖围砌。墓顶有柏树一棵,盘根错节,有虬然之态,按长势推算当在百年以上。整个墓庄重大气,却又不失清幽。
墓的甬道两旁平放着许多石碑,有两块大碑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两块碑形制相同,文字一满一汉,细读汉文石碑,大意是鼓励地方整治河工、兴修水利,落款时间是嘉庆九年。看到这两块碑,联想到前面的慈禧太后亲书匾额,清廷的“普佑”封号,记者有了一种比较清晰地认识,清朝中后期对这座小小的使君祠投注了太多的关心,这是为何?细看封丘县关于黄河的记载也许能发现一些端倪。清代自乾隆盛世之后,国力衰退,内忧外患此起彼伏。至光绪年间,黄河多次在封丘境内决口泛滥,沿岸百姓深受水灾之苦。而清廷此时已是日薄西山,财力捉襟见肘,无力整修黄河,加固堤防。于是统治者把这个兴修水利、爱民勤政的刺史百里嵩作为楷模,一再褒扬、嘉奖,希望地方官吏自力更生,治理黄河,稳定民生。


    县令题诗使君祠


    清代封丘县令王锡魁拜谒使君祠时曾作诗曰:“食报在斯民,仪型老汉臣。流风怀百里,膏雨沛千春。遗留号由旧,丹青俨若新。丰碑重勒石,古墓未荒榛。享事并年洁,桑麻岁岁匀。甘棠犹念名,黍敢忘郇□(此处缺损一字,原文不可考)。保障非功浅,讴歌情亦真。莫言芳躅远,原作盛名邻。”


    王锡魁任封丘县令时,口碑颇好。他的这首诗,不仅表明希望百里嵩爱民的作风永远流传下来,同时也表明了他向百里嵩学习的愿望。由此可见,在地方为官一任,只要清正廉洁、勤政爱民,后人是永远不会忘记的。百里嵩任徐州刺史时,是东汉末年,天下乱象已现,朝廷里乱七八糟,但他却用自己的朴素人格,为一方百姓营造了风调雨顺、政通人和的小环境,的确值得地方官吏好好学习。


责任编辑:No.005

关于 久旱 甘霖 春日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