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赵新颜 一说起“石姑娘”,人们就会想起刘桂青。 她带领的“石姑娘” 队不是第一支“石姑娘” 队,却是人数最多、名气最为响亮的队伍。 “桂青那段不平凡经历,是我们这一批人的代表。”自本栏目摄...
记者 赵新颜
一说起“石姑娘”,人们就会想起刘桂青。
她带领的“石姑娘” 队不是第一支“石姑娘” 队,却是人数最多、名气最为响亮的队伍。
“桂青那段不平凡经历,是我们这一批人的代表。”自本栏目摄影记者刊登“石姑娘”当年照片以来,有数十名“石姑娘”主动联系,要求记者采访队长刘桂青。
“三八”妇女节前,刘桂青接受了采访。她身材高挑,说话轻声细语,仅凭斯文的外表,怎么也想不到当年她曾带领上百名姐妹,像男子汉一样,抡锤打钎,放炮炸山,夜宿山顶、河滩,经受过生与死的考验。
然而,这位浑身散发着成熟女性魅力的“石姑娘”,确有一番不平凡的经历。
在实干中稳定 在苦干中团结
1974年的正月初六,由8个公社68个姑娘组成的“石姑娘” 队,风风火火地开向三郊口水库。刘桂青背着被褥,住进了简陋的工房,她就是队长,姑娘们最大的不过24岁,最小的才16岁。
数十载悄然而逝,对于初次进山的情景,桂青记忆犹新。她回忆说,第一顿吃的是“夹生饭”,炊事员没做过这么多人的饭,馍没蒸熟,汤没熬熟。姐妹们也不介意,谈笑风生地吃着,而后雄赳赳、气昂昂地随大队人马上了山。
姐妹们谁也没学过石匠活儿,不是把手锤砸到自己手上,就是把大锤抡到别人手上。当时有人形容年轻的“石姑娘”:“手拿铁钻头,锤头砸虎口,鲜血顺手流,看着石头愁。”刘桂青说,当时那个年代,有些人的思想还很封建,对“石姑娘”冷嘲热讽,风言风语。有的小孩就喊:“石姑娘不会打石头,光会流眼泪,别看模样长得好,打起仗来往后退。”姐妹们的情绪受到了影响,加上太行山上条件艰苦,有的姐妹病了,有的姐妹被父母领回了家。
正当桂青她们情绪低落的时候,县委书记郑永和、水库建设指挥长酒照伦给了她们莫大的鼓励。郑书记亲自带着“石姑娘”们白天打眼放炮,开山取石,晚上组织大家学习,跟大家谈心,还表演文艺节目。“石姑娘” 队的气氛越来越活跃,队里还开展了技术比武。年轻的桂青亲身感受到,姐妹们的情绪在实干中更加稳定了,在苦干中更加团结了……郑书记公而忘私、不畏艰难的精神以及做思想工作的方法,也在她心中潜移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