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水墨竹石兰大中堂,原为平原省博物馆旧藏,现藏于市博物馆。此大中堂为纸本、绫裱,画心高141厘米、宽43厘米。大中堂以竹、石、兰为描绘对象,构图得体, 墨色精到,浓淡适宜,笔力遒劲,枝枝着意,叶叶含...
郑板桥水墨竹石兰大中堂,原为平原省博物馆旧藏,现藏于市博物馆。此大中堂为纸本、绫裱,画心高141厘米、宽43厘米。大中堂以竹、石、兰为描绘对象,构图得体, 墨色精到,浓淡适宜,笔力遒劲,枝枝着意,叶叶含情,并有题画诗曰:“君是兰花我竹枝,山中相对免相思。世人只作红尘梦,那晓清风皓月时。”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兰、竹人格化,以兰竹喻世,借物抒怀,为我们展示了一幅避世脱俗、超然物外、移情于大自然的赏月听风图。他通过对兰、竹的吟咏描摹,展现了其孤傲不群的品格和寄情清风皓月之间,不与世间污浊同流的志向。此竹石兰大中堂笔精墨妙,意远旨深,观之令人赏心悦目,为郑板桥代表作品之一。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卒于乾隆三十年,享年72岁。江苏兴化人,乾隆元年进士。乾隆七年出任山东范县县令,乾隆十一年调任潍县令。在任时正值山东遭受大饥荒,由于赈灾之举,迁怒恶绅、污吏,遂遭诬告被罢官。他看透了官场的黑暗与险恶,毅然携琴驮书,与仆从辞别潍县父老乡亲,两袖清风回到扬州,过起以鬻字卖画为生的布衣生涯。郑板桥以诗文佳、书法精、墨竹绝享誉画坛,著称于世。与其同时代的画家李勉有联句赞曰:“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这联句是对郑板桥艺术造诣的高度概括和其一身正气辞官归里的真实写照。郑板桥不但诗书画绝妙,亦精擅治印,故又有诗书画印四绝的美誉。
郑板桥的书法,个性突出,风格独具,熔楷、行、隶为一炉,将楷、行、隶三体之结构,笔法有机地结合,融为一体,而且以画入书。如这幅题画诗中的“君”字、“尘”和“风”字的撇法,都是以画兰的笔法撇出,使其书体更加劲健、峭拔。板桥的画,主要以竹、兰、梅、菊四君子为主要表现对象,偶尔涉及山水,而尤以兰、竹最为擅长。在墨竹一科上,他大胆实践,力主出新,从而形成了雅俗共赏,独具面貌的风格。他根据自己亲身的艺术实践,在宋代画竹大家文同胸有成竹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由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的画竹说。板桥所说的手中之竹即艺术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物我两忘,人即竹,竹即人。这时画出的墨竹已非自然状态下的一枝一叶,而是作者经过提炼、加工后的艺术再现,它带有较强烈的主观成份,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这就是板桥之竹。在墨竹的具体画法上,他大胆取舍,一变古人千枝万竿重形似的繁密写实手法。主张“一两三枝竹竿,四五六片竹叶,自然疏淡”的简疏写意手法。简是指所绘物象的笔法简炼、精确,达到画面多一笔为赘,少一笔为缺的精炼程度。板桥之竹,即以简取胜,形简而精,意境深远,笔减而准,神完气足,简淡天真,毫无造作之气,清佳可人,耐人寻味。观之给人以神清气爽之感。
这幅作品集中反映了板桥先生在诗、书、画诸方面的艺术造诣,可谓是难得之佳作。观者可以通过自己对这幅作品的品评赏析,得到艺术的启迪和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