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新乡网讯(记者 赵新颜)1963年和1996年,是新乡人不能忘记的年份。 那两年的夏天,新乡遭遇了百年罕见的特大洪灾,新乡人民经受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洪水远去,时光流逝,回顾那段历史,让山河为我...
8月10日之后,共产主义渠和卫河的洪水渐渐回落,可城乡内的积水却有增无减,大堤南北仍是一片泽国。“积水多存一分钟,就多受一份损失,积水早排除一分钟,就少受一份损失。”战胜了洪魔,如何排除内涝的问题又摆在了新乡人民面前。
根据当时的情况,新乡采取了机械排水和自然排水双管齐下的方法。短短几天,全市共设立29个机械排涝站。8月12日,市委决定扒堤决口。扒堤具有危险性,为以防万一,数千人的突击队事先备好了充足的麻袋和木桩,由专家选择合适的地点与时机,在河堤上扒开32处缺口。此外,全市还挖掘77条排水沟,洪水日夜不停向各排水口倾泻。8月15日,市区积水基本排完,18日,市郊积水排完。往年洪灾远没有1963年来得凶猛,积水往往1个多月不下,可这次10余天就排完了。当时,一些经历过1917年洪灾的老人说:“这真是个奇迹!”
大灾过后加紧生产
“大水浪滔天,十年倒有九年淹,卖掉儿郎换把米,卖掉妮子好上捐,饿死黄猫打死狗,背着包袱去天边。”这是一首令人心酸的歌谣,流传于解放前的新乡。据《新乡历年各种自然灾害汇编》记载:“民国六年(即公元1917年),淫雨,西北山水暴发,围城水深四尺许,近城及北乡一带数十村庄庄稼、庐舍湮没殆尽。”而当时的政府却紧闭城门,不顾黎民死活,百姓最终远遁他乡。
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在大灾过后,第一个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迅速医治灾难带给人民的伤痛。
“恢复生产,弥补损失,增援农业,支援灾区。”全市工业战线广大职工开展了以“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为内容的增产节约运动。商业战线的广大职工为保障市场正常供应,搭起临时摊点服务救灾。卫生部门组织多个医疗队深入灾区防疫灭病。
洪灾再次考验新乡
1996年8月3日、4日,狂风暴雨席卷新乡。8月5日18时,新乡城乡雨量高达130多毫米。黄河一改往日的浅唱低吟,如一头出笼的猛虎,朝下游冲去。黄河水冲破了原阳、封丘、长垣50万滩区农民的丰收梦。
8月7日统计的数字表明,洪灾涉及120个乡镇,1548个村庄,受灾人口达189.46万人,有265个村庄进水,农作物受灾面积达281.44万亩。
洪水依然如猛兽,但新乡的党组织没有被吓倒,如一块风雨不侵的磐石;驻新部队官兵没有被吓倒,如一根无坚不摧的铁柱;新乡人民也没有被吓倒,如一堵威武不屈的城墙。
在灾区,你问灾民,谁最不怕死,灾民们说:“是干部!”因为群众看到了,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干部,在无数次堵漩涡、涉激流中,都是干部第一个跳下水。当时赶赴重灾区采访的记者在报道中这样写到:“我们所到之处,听到的是解放军出生入死救百姓的故事,看到的是解放军战洪魔、保人民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再细腻的笔触,再形象的语言,也难以刻画出解放军的伟大,难以诉说出新乡人民对人民子弟兵的感激之情……”
不可一世的洪魔在新乡党政军民顽强的抗击中敛声屏气地退却了。望着安澜的黄河,平静的卫河,我们不禁要问,百年不遇的洪水告诉了我们什么?苦难不仅磨炼了新乡人民的意志,也凝聚了干群关系、军民关系,这是多少金钱也换不来的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