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哲人说过:“鉴定人格的第一标准,是看一个人有没有特立独行的、大无畏的、‘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人格’,而不是看他有没有匹夫匹妇的‘小人格’。” 历朝历代的南太行,隐逸了无数的文人志士,他们或...
有哲人说过:“鉴定人格的第一标准,是看一个人有没有特立独行的、大无畏的、‘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人格’,而不是看他有没有匹夫匹妇的‘小人格’。”
历朝历代的南太行,隐逸了无数的文人志士,他们或为逃避流俗,或为著书立说,表现出了文人特有的志向和风骨,是一批有着特立独行的、大无畏的、“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人格”的人。
名列《晋书·隐逸传》开篇的孙登的特立独行,表现在他不与窃国者同流合污的精神。
孙登生活在距今大约2000年前的魏末晋初,他看不惯司马懿及其后人的跋扈,更不愿随波逐流,便在南太行之末的苏门山上找了个山洞,住了进去,以草为衫,以果为食,过着相当“低碳”的生活。
他时常发出声声长啸,引来百鸟云集。啸毕,或手捧《周易》,屏气凝神,逐句苦读,或手抚琴弦,哀丝豪竹,自得其乐。有人搭话,他不理不睬,有人赠与衣物,他无一所受,有人将其投入湖中,他竟攀岸而出又仰天长啸。
如今,伫立于苏门之巅的啸台是对孙登崇高人格最好的纪念。
邵雍的特立独行,在于他只钻研学问不攀龙附凤的人品。
为寻求天地之奥秘,他“冬日不近炉,夏日不握扇”,精研《易经》,创立百源学派,又与周敦颐、程颐、程颢等共同创立北宋理学,终成一代理学宗师。
公元1049年,邵雍把家从百泉搬到了洛阳,其好友,后任宰相的富弼、司马光争相为其购置田宅,并多次劝邵雍出来做官,但都被他婉言拒绝,专心著书立说。
如今,苏门山下的邵夫子“安乐窝”已不复存在,但夫子置下的“桃竹园”,每逢春日,还会散发出芬芳的气息,他清高的风骨,还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受他影响最大的当数明末清初的又一大儒孙奇逢。孙奇逢祖籍河北容城,因战乱举家迁入苏门山下。孙家“仕宦不显居家睦,书香一脉逾百年”,此后的数十年内,孙奇逢教徒著书,硕果累累。
在南太行游居的文人志士中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群体,那就是竹林七贤,他们的特立独行之处在于不媚权贵,崇尚虚无,有道则现,无道则隐。
竹林在如今太行脚下的鲁庄村,当时是翠竹连绵,风景秀丽,引来了才高和寡的嵇康、喜棋好酒的阮籍、放浪不羁的阮咸、少有大志的山涛、生性吝啬的王戎、嗜酒如命的刘伶、性喜老庄的向秀。
竹林七贤的不合作态度为司马朝廷所不容,这个团体最后分崩离析。
身为竹林领袖的嵇康,坚决不和司马朝廷合作,惹了皇家,最终被杀害。阮籍委曲求全当了步兵校尉,被迫为司马昭抒写劝进书,却在3个月后含愤而死。王戎、山涛则完全投靠了司马朝廷,竹林七贤最后各散西东。
竹林七贤皆有脱俗之处,但各自又有各自不同的俗气。其可贵之处,在于以苦苦的挣扎来蔑视俗,打破俗,跳出俗。其可悲之处,在于挣脱的失败,以及由此带来的沮丧,并“迷途知返”,重新与俗合流。
竹林七贤的遭遇,也从反面说明了特立独行的、大无畏的、“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人格”操守坚守是不易的,倒是匹夫匹妇的“小人格”很容易成就。
如今的鲁庄,七贤当初常聚会的白沙泉还在,冬天还会冒着热气。常年在白沙泉作画的画家杨树旺说,守在竹林,他们是七贤,是特立独行,进了朝廷,就成了俗人,就随波逐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