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新乡网讯 (记者 赵新颜 实习生 夏张扬)考古工作者于上世纪50年代在明万历皇帝定陵中,发现了一个高1米、重50公斤的红蜡烛,名曰“万年灯”。该灯因其样式精美、工艺复杂,几近失传。近日,记者在长垣...
大河新乡网讯 (记者 赵新颜 实习生 夏张扬)考古工作者于上世纪50年代在明万历皇帝定陵中,发现了一个高1米、重50公斤的红蜡烛,名曰“万年灯”。该灯因其样式精美、工艺复杂,几近失传。近日,记者在长垣县苗寨乡南岳集村发现,该村九旬老翁田符祥和他的徒弟田振路仍在继续着“万年灯”的制作。
11月9日,记者在南岳集村火神庙内见到了田符祥老人及徒弟田振路用传统工艺做成的两尊“万年灯”,蜡身均高1米多,直径均为40厘米,各重五六十公斤。“万年灯”通体红色,上有浮雕飞龙装饰,灯身插各色花朵,并吊有8盏小红灯笼,整体观看,造型独特,鲜艳夺目,显示了民间工艺的魅力。“万年灯”用石蜡、牛油、香油等多种原料做成,原料用土地锅熬制而成,蜡烛的质量较高,可燃烧1年不灭,制作周期需半个月时间。
据苗寨乡大学生村干部刘杰介绍,《长垣县志》记载,明万历年间,长垣县境内火灾不断,为祈求消除火灾,乡民在南岳集村修建火神庙一座,每逢农历正月十一,乡民就会把制作好的“万年灯”用于火神庙进蜡会。该仪式源于史前古人对火神的崇拜,从万历年间延续至民国三十二年从未间断。日本侵华时曾间断数年。时至1985年,人民安居乐业,为丰富民间生活,继承优秀文化遗产,又恢复了火神庙进蜡会。“万年灯”工艺继承人田符祥利用传统老工艺,使很久不见的工艺品再现人间。进蜡会时,点燃“万年灯”,鞭炮钟鼓齐鸣,彩旗开路,由身穿古代服装的8名壮士架抬“万年灯”巡游,围者如堵,观者如潮,声势浩大,堪称一奇。
据“万年灯”工艺传人田振路介绍,田符祥老人出生于1920年,一生务农,今年已90岁高龄。老人虽年事已高,但身体康健,火神庙内的两个“万年灯”是他们共同制作的。可如今的年轻人都不愿学这门古老的工艺。目前,“万年灯”工艺正濒临失传、后继无人的局面。据记者了解,为保护这一珍贵的传统工艺,大学生村干部刘杰借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之机,已向非物质文化保护部门提出了申请。
图为工艺复杂、样式精美的“万年灯”。记者 赵新颜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