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患造成的苦难没有阻挡住新乡黄河两岸百姓追求快乐的步伐,在靠唱戏为生的逃难生活中,既得以维持生命的延续,更重要的是弘扬了“黄河戏曲”这一民间剧种。 正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逃难中物...
水患造成的苦难没有阻挡住新乡黄河两岸百姓追求快乐的步伐,在靠唱戏为生的逃难生活中,既得以维持生命的延续,更重要的是弘扬了“黄河戏曲”这一民间剧种。
正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逃难中物质的极度缺乏这个“祸”,造就了“黄河戏曲”旋律越飘扬越远这个“福”。
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黄河连续泛滥,长垣百姓流离失所,纷纷外逃谋生。逃难人群中有几位长垣落腔戏班的艺人,他们边走边唱,虽是为了谋生而演出,可唱腔优美,戏文晓畅的落腔戏,也随着那滔滔不绝的黄河水,流向了黄河两岸。
落腔源于莲花落,是我省地方戏曲稀有剧种之一,形成地是长垣县杜沙丘村。
清光绪年间(公元1897年),杜沙丘人牛好慎召集20余人成立了落腔戏班。不久牛去世,演员齐万柱领班教戏,落腔得到了新的发展,在长垣、滑县等地甚为流行。
1949年,齐万柱将戏班更名为杜沙丘落腔剧团,演员达30多人,有20余出剧目。1965年,长垣县丁栾镇杜沙丘村人杜守君接任团务,新增10余出现代戏,使剧团走上了高峰。
“万里黄河一百道弯,这九十九道就在咱封丘……祥符调好婉转,凄切哀痛二夹弦,唱出生死与离别……唱红了咱万里黄河岸,东到江苏南徐州,西到关中大平原,北到沧州邯郸府,南到信阳、驻马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