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是万物复苏的春季,也是放风筝的好时节。在我市牧野广场上,一个个被放飞的风筝翱翔天空,放风筝成为市民休闲、健身和娱乐的一项活动。而对于家住我市牧野区的白士才老人而言,风筝不再是一种娱乐活动,而成...
3月是万物复苏的春季,也是放风筝的好时节。在我市牧野广场上,一个个被放飞的风筝翱翔天空,放风筝成为市民休闲、健身和娱乐的一项活动。而对于家住我市牧野区的白士才老人而言,风筝不再是一种娱乐活动,而成了他晚年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六旬老人童心未泯追风筝
走进白士才的家,记者不禁为满屋的风筝感叹,形色各异的风筝几乎占据了整个客厅和阳台,宛如一个小型的风筝博物馆。
惟妙惟肖、羽翼斑斓的盘鹰风筝是白士才最喜爱的,盘鹰大的足有两米多长,气势如虹,小的不足半米,精致传神,还有历史悠久的“王字单挑”、“黄马褂”、“大脚燕”、水桶风筝、七星风筝、蝌蚪风筝等。
五六岁时放风筝一直是我记忆里最难忘的时光,那时候放风筝是一件奢侈的事。退休以后,时间一下子多了,我就想起小时候放的老风筝,就开始自己琢磨着制作了。”今年65岁的白士才介绍说,我家里的这些风筝都是几乎已经失传的古老风筝样式,把它们还原出来很有历史意义。
一谈起自己心爱的风筝,白士才便精神焕发。原来,白士才的风筝情结都源于对童年放风筝的美好怀念,半个世纪的魂牵梦绕,最是童年天空中那一尾纸鸢。2004年退休后,白士才便开始了自己的风筝制作,开始不会做,他便寻访各地的民间风筝艺人,时间久了,自己也熟练掌握了制作风筝的技艺。6年来,他做的风筝有100余种,客厅、阳台、地下室都成了他的“工作室”。
说起自己的风筝,白士才如数家珍,有一只100多米的蛇形风筝最惹人喜爱。“栩栩如生的蛇风筝放飞到千米高空上还曾经吓坏了不少行人呢。”白师傅指了指客厅里摆放的一只老鹰风筝,说起一件趣事,一次在城北环路和老伴儿一起放这个老鹰风筝,不一会儿两只喜鹊叽叽喳喳飞过来围攻这只“老鹰”。
老有所乐 安享福气又安康
风筝的制作虽然是个精细活儿,但白士才乐在其中。风筝四艺:扎、糊、绘、放,哪一样做不好,风筝都飞不起来。一只普通的老鹰风筝,扎风筝骨,绘风筝画至少也要两个礼拜不停歇地忙活。
白士才对风筝的喜爱已然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有的风筝是他自己设计做的,有的是他仿着模子做的,他只要在街上看见个新奇风筝,回家就开始自己做。做起风筝来比年轻时候干事业都专注。”白师傅的老伴儿边说边拿出几个四川脸谱样式的大风筝。
白士才不仅自己设计风筝的造型,连做风筝的材料也力求环保、节俭。他最得意的“改造”要数自己的“塑料片风筝”了,平日里不用的彩色塑料纸,在他的剪剪贴贴后重新利用,转眼间成了“八卦图”、“八角星”、脸谱风筝等各式各样的漂亮风筝。
“退休了这么多年,但也觉得玩儿的时间总是不够用啊。”白士才开玩笑说,自从成了风筝迷,晚年生活反而比工作的时候更充实和快乐。平时上午在家做风筝,下午出门骑着车子和一二十个老朋友一起出去放风筝,身体也越来越硬朗了。
除了在新乡玩风筝,白士才也不闲着,每年还不定期地去开封和郑州“学艺”,看看其他民间风筝艺术家们的作品。去年在郑州参加风筝节,白士才还捧回个首届风筝友谊奖,让一群老伙伴也羡慕不已。
说起如此痴迷于风筝的老伴儿,他老伴儿也是全力支持:“这也是个不错的爱好啊,不比爱打牌强?只要他身体好,就这么一直玩风筝我看着也开心。”白师傅的儿子、儿媳对父亲的爱好也是大力支持。
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出这种优美的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传统民俗文化,还在风筝上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白士才介绍说,古时候的风筝不仅是一种民间玩乐的方式,风筝里更流传着人们“求福”、“长寿”、“安康”、“吉祥”的美好希冀,因而在民间广泛流传,为人们喜闻乐见,这也是中国风筝传承两千年依然为现代人们所喜爱的原因。